台灣願景》陳博志:民進黨若要長期執政 就要把不同聲音、不一樣的意見包容進來

人物專訪

2022九合一大選民進黨大敗,副總統賴清德在參加民進黨主席補選時說,這場選舉的意義,像是「礦坑中的金絲雀」,人民用選票向執政的民進黨發出警告訊號與鞭策,若民進黨已讀不回,現在還不是最大危機,最大危機必然在後面,必須謹慎以對。

賴清德就任民進黨黨主席後,提出四項革新目標,包括一、積極杜絕黑金,徹底解決學倫問題,二、用民主機制,擴大人才的增補,三、找回多元力量,傾聽社會多元的聲音。四、積極聆聽世代的需求,積極回應社會改革聲浪,從最近的民調可以看出,民進黨總算從九合一大敗中回神站穩腳步,一致面對2024大選。

面對中國對台文攻武嚇不曾縮手,全球局勢詭譎多變,當國際明顯更支持台灣時,總統府資政、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陳博志表示,民進黨要長期執政,那執政方式必須與兩黨輪替的民主國家不同,不宜讓在野黨都成為反對的,也不宜用黨內派系鬥爭甚至獨裁來縮小實際決策核心在全民中的比例。

他認為,就算完全執政,很多事情還是可以聽聽大家的意見,把不一樣的意見跟聲音包容進來,甚至要讓不同團體分別在不同議題有發揮甚至主導的機會,重大議題聽不同的意見做某些調整。

他強調,國家領導核心除了要做國家理念和道德的領導者,也要做人民不同主張的調和者,如果執政黨每次做什麼決定都只是採取多數決,那遲早會失去那個多數。以下是《信傳媒》專訪摘要:

假訊息、大小謠言侵蝕人民信任

問:蔡總統與麥卡錫會面、馬前總統去中國大談九二共識復活,國內也陸續傳出「疑美論」,下一個總統怎麼凝聚台灣內部的共識,國家領導人要給大家什麼樣的願景?

答:這分為長期跟短期,先講短期,現在馬上碰到的問題是假訊息的問題,比如這次總統出訪,總統府早就對外說明沒有免稅菸酒可以買,但網路上還是出現了出訪者可以買免稅菸酒的訊息,這是很惡意的。

又如網路上常見蔣家執政時期多好的說法,甚至說那時候沒有貪污,並謊稱當時是四小龍之首。而美國及民主國家現在對中俄的抵制跟制裁,主要是因為中俄的侵略野心、中國的不公平產業及貿易政策,但台灣很多學者及媒體卻說那是因為美國要稱霸世界,而台灣是他的棋子。

另外一種就是很惡意的解讀,比如蔡總統與美方民主黨議員的早餐會,就有人惡意解讀成台灣的臉丟光了,吃得這麼寒酸,但這就是一個早餐會,也不是國宴,這件事的重點也不是他們吃什麼。

大小惡意謠言侵蝕人民的信任,假訊息還可以澄清,但是惡意的解讀真的很難。這種東西要有真正的專家拆穿這些謠言,而不只是靠網友跟他們對罵。也要有人民可方便進入的平台,其中文章資料能讓人容易了解謠言錯誤及惡意之處,並能向別人解釋或辯論。

另外,也應該將經常製造散播謠言及錯誤主張的媒體,還有相關人士涉及的謠言和不當言論整理歸納,讓一般民眾知道哪些媒體及人士惡意散佈不實訊息,讓外界知道這人講話是沒有公信力的。

執政應盡量避免「顯而易見」的低級錯誤

問:假訊息確實侵蝕人民對政府的信任,但是政府本身也不是都沒問題啊?

答:每到選舉,就有人會操作「討厭民進黨」或是「非綠」陣營,也就是說,為什麼人家可以用「討厭」,因為你長期執政,一定會得罪很多人,這件事情得罪一批、那件得罪一批,在民主國家長期執政,一定會有一批人討厭你,這些討厭你的力量,就經常可能集結起來,有時沒有集結起來,但也可能會有一致的行動,2018、2022民進黨在九合一大選選輸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假訊息的問題應該要去解釋,當然自己也不要做錯事,尤其不要做錯小事,大的事情是有理念跟意識形態,也比較複雜,這種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那小事情就是大家都可以看得出來你做錯,比如像是出訪專機買免稅品這樣的事情,這就是很明顯的錯誤。

另外,決策一定會被批評,但必須減少錯誤,許多部會不成熟的法案先講出來,講出來被罵又縮回去,這也會對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傷害。

有人會說,講出來是要測民意風向,但實際上,這大多是部會首長想顯示自己很懂很行,這都是很傷害政府公信力的。民主國家不必測風向,各層級提出政策前要先有內部討論,必要時應和相關部門交換意見,最好也有外部顧問乃至批評者看過。

如果真的想做,重大政策就開研討會,大大方方告訴民眾我想做什麼。直接說有人做這個建議,有人有不同的意見,把各黨派不同看法的都找來,甚至反對黨也可以參與討論。

重大甚至有爭議的議題,可以採取經發會或是國是會議的模式,積極把不同意見和批評者納入決策過程,除了可使政策更周延,也可使部分人員和反對者呼應的情況變成不是內亂,而是兼聽和包容。

民主國家就是要這樣做,比如美國的聽證會。但民進黨的官員有個問題,就是都認為自己很厲害,什麼事都關著門自己做了,尤其相關高層人士搶先發言或是搶功勞的想法,都是很要不得的。

如果民進黨想要長期執政,除了自己小心不要犯這種低級的錯誤外,長期執政要把更多人拉進來,這是民進黨需要去檢討的。

過去幾年,跟民進黨站在一起的人,不只數量減少品質也下降

問:2014年太陽花學運,有幾股力量在2016將蔡英文推上總統的位子,這幾股力量包括民進黨本身,以及後來分出去的民眾黨、時代力量、社運團體等,2019因為有反送中,所以這些力量又匯集起來,讓蔡英文衝上817萬史上最高票。但現在包括社運團體、柯文哲的民眾黨、甚至時代力量等年輕人,他們對民進黨有很多不滿,甚至在過去這段時間陸續遠離民進黨,現在要如何把這些力量再度整合進來?

答:如果現在跟8年前相比,跟民進黨站在一起的人,不只數量減少品質也下降,過去不少夥伴都背叛或是被排擠,離開民進黨,包括時代力量、民眾黨以及社運的團體。

也就是說,過去幾年不只對立政黨擴大,立場接近的政黨縮小甚至質變,社會團體乃至於學者和其他公眾人物也似較疏離。

民進黨若認為為了台灣的自由民主,必須要長期執政,那就必須正視、面對以及解決這些問題,執政的方式必須與兩黨輪替的民主國家不同,不宜讓在野黨都成為反對的,也不宜用黨內派系鬥爭甚至獨裁來縮小實際決策核心在全民中的比例。

比較俗氣的說法就是利益的分配,這必須要有一套辦法,比較高層次的,是政府的決策,要有一套或是很多套做法,讓大家覺得受到尊重。

大家的意見能夠表現出來,能夠實現,最高層次還要去形塑一個共同的願景,那個最高的願景,大家必須要有一個比較高的共識,那最高的願景是什麼?但是台灣現在即使是在最高的願景,大家看法也還是不一樣,最高願景是要維持現狀?宣佈獨立?還是正名制憲?都各有主張。

民主社會政府推動政策,執政者必須有戰略思維

問:現在坊間民調,要選總統的人也不敢講太誇張的言論,不繼續選舉的如馬英九等才敢講很誇張的言論,所以大家的共同點是不是可以說,我們要的是一個自由、民主、可以自己做決定的生活,如何在這一個大原則下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答:在自由民主之下,怎麼把不一樣或是極端的意見整合,能夠繼續支持你,這要有一套講法跟規範。2001年的時候,自由時報發行人林榮三對於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很不滿,當時我跟蔡英文去找他,我是經建會、她是陸委會,我跟林說,我們對抗中國、對抗統派,要有戰略的層次,如果政府官員出來守第一線,辦不到也守不住,國際壓力也很大。如果我們守第二線,你們也第二線,那第二線都會守不住。

當時我跟林榮三提出的想法是,如果我們在第二線,你們在第一線,你們去作戰,這樣我們第一、第二線都可以守住,最後林榮三聽懂了。我們彼此之間有一個了解,那就是大家最終目的都是第一線,但我站在第二線,你在第一線,然後我們不會彼此指責對方,其實那時候即使在第二線,我都擋在蔡英文前面,因為她是直接會受衝擊的陸委會,我是從經濟的角度可以強硬一點。

舉這個例子,要講的是,政府政策的推動,要有戰略的層次,這要有媒體的默契以及部會跟部會之間很好的默契,才有可能這樣。

民進黨跟這些友黨、友派,中間要有這個默契,對於環保團體也是這樣。可能必須要跟環團的朋友們說明,或是請他們了解,我們需要達到很高的環保要求,但是政府一時做不來,所以要請環保團體守住第一線。

另外講一個例子就是吳惠林老師跟我,吳主張自由經濟,我是講政府介入的這一塊,但我們兩個是好朋友,為何是好朋友,因為我們很清楚,很多事情政府是需要某些介入,但是這個社會上還是要有一批人一直在講自由經濟,不然政府介入就會過火。

作為一個經濟政策的主張者,我認為我主張的在政府介入的經濟政策是適當的,但如果沒有自由派的人在喊話,這個政府介入經濟的政策一定會被拉到過度的地方去。以租稅獎勵來說,企業需要租稅獎勵,但是如果沒人主張政府不該補貼或不能過分補貼,那這個租稅獎勵就會被放大到太超過,而民進黨跟友黨或是夥伴,就必須要有這樣的默契、達成這樣的平衡。

如何整合極端或不同意見,考驗領導者智慧

問:這需要很高的政治手腕,李前總統就做得不錯,當時他跟民進黨的關係,還見了野百合的學生,這些作法也可以把當時的國民黨拉進來一點。

答:我認為除了手腕好,還需要制度,李總統把民進黨拉進來,除了直接接觸,還用了一個制度叫國是會議或是國家發展會議,就是把大家都找來,聽聽大家的意見,形成共識,2001年經發會是我主導的。其實很多事情大家的差距沒那麼大,大家坐下來談,權力在執政者手中,要把誠意做出來。

現在的領導人,大多是認為,既然我完全執政了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情(聽不同聲音、甚至是反對者的說法)。但其實,就算完全執政,很多事情還是可以聽聽大家的意見,而且要各種大事都儘量取得多數人民的支持,要讓不同團體分別在不同議題有發揮甚至主導的機會,重大議題聽不同的意見做某些調整。

國家領導核心除了要做國家理念和道德的領導者,也要做人民不同主張的調和者,如果每次都只是多數決,那遲早會失去那個多數。因為國家事情太多了,坐下來不只是尊重少數,坐下來就是談道理,少數的意見不見得都是利益,有時候可能是你沒有注意到的部分。

同樣的,黨本身意見的形成之類的,這都是必須做的。什麼樣的黨組織,什麼樣的決策模式,這都是可以討論的,這些也都應該是必須思考的問題,畢竟長期執政要有不一樣的作法,這個跟政黨輪替是不一樣的,政黨輪替就是朝野一直鬥,但長期執政就是要把大部分、不一樣的意見包容進來,內部應該要團結起來,如果要鬥也是跟敵對的國家鬥才對。

挑戰 2032—台灣國家願景系列論壇【包容台灣】
時間:2023.04.24(一)08:30-16:10
地點: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感恩廳(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 1 號億光大樓 2~3 樓)

報名連結這邊請:https://forms.gle/7gnMYRWLxwnJwt7r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