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2032-台灣國家願景系列論壇」,是以台灣智庫為平台、結合國內外產官學研,面對台灣未來十年挑戰所提出的議題及解決方案,包括「包容」、「創新」、「韌性」、「協和」與「安全」五大面向,目的是為了鞏固與深化台灣民主,促進經濟與社會的永續發展,形塑台灣在印太地區的優勢地位。
第一場次登場的系列論壇主題為「包容台灣」,聚焦台灣民主在過去30餘年的發展中,被嚴重忽略的社會民主面向,探討在快速的經濟發展下,對產業政策與資源分配的著重,人民政治參與和社會福利如何受影響,又應該如何提前為下一個十年布局。
關注台灣勞動與社會福利體系的台灣智庫執行委員、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呂建德指出,未來10年台灣勞動與社會福利政策最重要在於勞動力問題,包括台灣女性勞參率明顯偏低、高齡就業率也偏低,除此之外,青年失業率也偏高。
呂建德也引用2008年的研究指出,推估若社會要維持穩定的就業人口,每年所需的移民工作人口數量從2030年的16萬人,2032年增加至108萬人,假設台灣若一直維持超低生育率,台灣在2050年可能需要631萬的移民才足夠。
但要讓更多女性、高齡者加入勞動市場就必須要有更多的社會政策,然而攤開台灣2021年的福利支出占GDP比重僅有10.95%,相較於國際偏低;再者,且目前台灣的社會福利支出也過度集中在以現金支付的消費性社會政策,例如老年年金。
(更多新聞/台灣願景》陳博志:民進黨若要長期執政 就要把不同聲音、不一樣的意見包容進來)
因此,呂建德提出政策建議,包括女性勞參率應從目前的52%提高到60%,女性勞參率每上升1%,可增加10萬人投入勞動市場;針對即將結婚的年輕夫婦發放20萬元的結婚津貼;針對兒童,提高育兒津貼之外,也應效法德國托育促進法;另外,針對中高齡勞工就業率應逐年提高至70%,並結合科技部與產業,加入鼓勵並研發中高齡勞動輔具,改善職場工作環境。
另外,針對移民政策也應該將2032年移民占台灣總勞動力約10%比率;針對藍領技術移工賦予永久居留權利,從馬來西亞與印度爭取專業白領移民;將大學生引進以港澳馬越為主要爭取目標對象。而勞保年金政策則將退休年齡延後至68歲,並引進名目帳戶制,合併勞退新制與勞保基金。
最後則是住宅政策,持續推動社會住宅興建,目標將2032年社宅占總住房供給至15%,另外,提高包租代管比率至20%。
時機已到!鄭麗君:台灣應發展出「台灣模式」
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鄭麗君則指出,全球化30年以來造成的社會結構性問題,雖然已有改善,但仍有克服的空間,包括社會分配不平均,2021年台灣受雇員工年收中位數50萬以下占一半,經常性收入落在3萬5以下則占受雇者比重46.69%,雖然薪資有成長、低薪有改善,但是30年來物價上漲、房價上漲,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世代難免感到失落。
鄭麗君認為,過去7年來蔡政府非常努力,推動長照2.0、推動社會住宅等,但是如果以OECD國家比較,整體台灣社會支出僅占OECD一半,因此台灣絕對需要優先擴大社會支出,就像北歐國家有相對強的創新、進行綠色能源轉型,代表當一個國家社會品質提升,人民家庭就有能力投資下一代,被稱為「北歐模式」;她認為,現在時機已到,台灣應該掌握國際趨勢變化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台灣模式」,給予個人及家庭更大的支持。
因此鄭麗君提出3點主張,第一,擴大社會投資,在社會投資層面下,由國家建立公共支持體系,支持家庭的幼托、健保、勞動、住宅、社會安全等生活保障,另外,還有增加教育投資、促進教育制度公平化等。第二,經濟走向創新驅動,指的是人力的發展;第三,面對數位轉型跟淨零轉型之下,也必須符合公義社會原則。
鄭麗君也強調,非常期待未來的政治能夠回到願景式政治,而不是零和對抗,用願景凝聚社會,以人為本。
陳東升提醒公平正義原則重要性,李安妮:應以人為出發點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陳東升則建議,落實社會投資層面,假設政府效能跟治理樣態沒有辦法精進的話,也考驗行政效能以及行政創新;除了政府的角色之外,公民組織、團體的角色也很重要。
陳東升也認為,談到包容台灣議題,期待不要只限定在勞動力提升,投入的資源應該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畢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每個人都需要具備尊嚴,該投資的也要有論述;另外,從社會投資的角度,尤其面對數位議題生成式人工智慧發展跟淨零議題帶來的影響,也需要更細緻地討論。
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則認為,社會投資應以人為本,尤其年金改革,她以自身的經驗提出感受是,像是跟政府玩了一場騙局,最後領不到錢,「如果我們要談社會投資,應該要以人為出發點。」她也認為,社會福利政策不該自己獨立 而是應該與勞動政策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