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計畫聽見年輕人的心聲了嗎?

我的前瞻計畫

立法院預計在6月16日加開臨時會,處理「年金改革」及「前瞻基礎建設」兩個影響未來財政及台灣發展關鍵的議題。蔡英文總統曾經在年金改革議題上表示:「要創造世代公平、給下一代子孫一個機會」,年金改革便是為了要處理未來50年軍公教退撫基金潛藏負債8兆的問題。

與此同時,另一個議題是透過8年舉債8800億元,來投資五項重大的前瞻基礎建設,這兩個戰線同時打開,一方面從年金給付的調整來節省財政支出,一方面以舉債方式擴大內需,企圖提升國內經濟景氣。

但是,這兩件事擺在一起,挑起30多年後即將退休,現正值職場窮忙一族的青年世代的敏感神經。

到底,這次的前瞻計畫,能不能改善青年低薪的問題,能不能改善努力一輩子都買不起房的困境,能不能有一個安心生子的環境,才是當下年輕人最關心的議題。

然而,行政院長林全在日前郝明義先生的訪談中誠實提到,這次的前瞻基礎建設無法處理勞動薪資偏低的問題。他說,要拉高薪資必須利用其他政策吸引高階管理人才進入,帶動整體勞動力的提升。也就是說,五月初美麗島電子報調查指出,青年世代對於蔡政府執政無法改善低薪的困境感到不滿的這件事,無法在前瞻計畫中被處理。

既然如此,如果前瞻基礎建設不能提升勞工薪資、不能降低房價,青年世代看不到產業轉型的工作前景、未來世代尚未進入社會就可能被公共債務框死的情形下,有幾個提問,我認為需要被釐清。

前瞻計畫是否符合特別預算的使用條件?

依照《預算法》83條的規定,有四種情況之一時,行政院得提出特別預算:1.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2.國家經濟重大變故、3.重大災變、4.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

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本質上屬於中長期的政府施政計畫,應可直接按年編列預算。行政院的說法是,因為希望年度預算不成長,因此將這些建設計畫以特別預算編列。但是,要預算不成長,要做的是預算的重新配置,將已過時、應淘汰的計畫預算刪除才對,而不是透過特別預算再框一筆另外的經費。

前瞻計畫只做硬體投資?

林全院長在郝明義先生的專訪中提到,這次特別預算僅能使用在資本門,無法對軟體、人才進行投資。但是,去查了過去特別預算編列的歷史紀錄,發現2009年「消費卷發放特別預算」、2009-2011年「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條例」中就有排除《預算法》23條「不得充經常支出之用」的前例,將經費使用在「消費卷發放」、「培育優質研發人力,協助安定就學及就業」等經常門的用途,為何這次一定要框在資本門(硬體支出)上?有太多業界人士都提到,台灣的產業升級,不是缺乏硬體,而是人才、融資平台、產業生態系的建構及政府法規的鬆綁。

前瞻計畫是否真的前瞻?

這次前瞻計畫中最大的爭議在於軌道建設,中央預算投入金額4241.33億元(佔8800億元的48%),預計帶動民間投資776.7億元;相對來說,綠能建設中央預算投入金額243.15億元(佔8800億元的3%),卻帶動民間投資14225.2億元。這一對照,就令人懷疑,為何無法帶動民間投資的軌道建設,經費佔比是這麼的高?這些經費分配是如何被決定的?前瞻基礎建設的上位策略又是什麼?

前瞻計畫中最受批評的軌道建設,政府投入金額也最高。(製表/薛如真)

計劃書中,軌道建設效益評估中,僅列出「旅行時間節省效益」、「公車營運成本節省效益」、「肇事成本節省效益」、「空污噪音節省效益」,仔細計算這些效益總和,遠遠不及興建成本。以高雄環狀捷運來說,效益指標到114年合計是17.9憶元,但興建成本是1454.7億元(包含地方自籌款598億),暫且不論高雄環狀捷運該不該蓋,而是這樣的效益評估,未免太過草率。

連人口動態都未預估的情形下,這些軌道蓋下去,到時候是誰在用呢?

基礎建設考量的是誰的需求?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除中央政府編列的預算,地方政府亦須編列一定比例的配合款,但是,地方首長不見得是關心是否把錢用在刀口上,而是看是否有能耐向中央政府要錢。能要到越多的錢,地方上的老百姓越支持他。這次的軌道建設就有這樣的味道:先把錢要到了再說。所以看到的計畫效益評估是相當粗糙的。

院長在今周刊的訪問中提到:「如果台中市建設很好,未來人口不斷成長,當然有一天可以有「山手線」,但不是現在就承諾這件事。」這句話也適用在其他縣市,當軌道運輸並未考量未來人口預估量的時候,難保做出來的軌道只有短期內讓場站周邊地價提升的作用,而這樣的拉抬效果,反而造成年輕人要購屋更加困難。

軌道建設真的能夠順利執行嗎?

軌道建設的預算是逐年提高的編列方式,在112年達到最高的1093.6億元,初期的工作應會放在用地取得、協調的工作上,這也牽涉到軌道建設的規劃方式是什麼?需要多少的用地徵收?(比方說單軌、輕軌所需的用地面積就不同)。

林全院長說這次前瞻基礎建設完全不需要區段徵收?這句話不知縣市首長是否能同意呢?以台南鐵路地下化東移的案例來說,要遷移住戶的難度相當高,之後各縣市軌道建設遍地開花,難保抗爭不會遍地烽火,對於議題線已開太多的蔡政府,並非好事。

另外,這麼多的公共建設,在短時間要推動,基層人力的負擔也必須被考量。整個過程中涉及的土地徵收、環評作業、計畫聽證、公民參與的複雜程度高,基層人員必須兼顧工程發包、品質管控、行政程序、進度追蹤等等,工作量暴增可以預見,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疏忽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對於蔡政府強調要「溝通再溝通」,實務上會變得困難。

軌道建設預算逐年提高,但真能如期運作?(製表/魚凱)

我們都知道,這次前瞻計畫除了八年8800億元(加上地方配合款是1.5兆)的支出,同時也是未來30年的台灣發展框架。但是,這樣的重大計畫,卻未能有聽取各方意見、未經過共識凝聚的過程,就端上桌了。

事關未來世代的生活,能否聽聽青年的聲音呢?再怎麼說,這些舉債的債務將落到後繼者身上,既然為了現在的需求,要未來的人共體時艱,至少多點對話,透過這個前瞻計畫的過程中,去落實公民參與的精神,或許才是民主進程中真正的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