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強力推動下,美國軍火商、美台商會已經來台訪廠,後續涉及龐大預算分配與「消化」工合點數。
軍工概念股近期帶動唱,源頭於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2022年12月24日,簽署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要提供台灣5年100億美元(約3076億台幣)的軍援(貸款),加速處理我方軍購請求,台美軍事合作生產明朗化。
(更多新聞:美國軍火商來台 我方提出180個合作項目 時間表卻沒下文)
美方全台訪廠分配,無人機成合作主項之一

美國自去年底,即開始派出大量的現役與退役軍人來台,除了協訓我方部隊;但也有不少人的主要任務,是替美國的軍火商,到全台代理商走動,進行訪廠與分配。
至於美國太平洋陸戰隊退役司令魯德(Steven Rudder)率領25家美國軍火商、2049計畫研究所,與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所組成的代表團訪台,已於4月30日晚間抵台,並自昨日起陸續拜訪國內廠商、中科院等單位,明(3)日則在世貿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台美國防產業合作論壇」。
據聞,美方對台合作主要是以聯合彈藥生產、無人機等不對稱戰力為主,國內業者則高度期待,這波軍工大浪潮,以及可望成為美國軍工產業鏈的延伸協力廠。
不只國內業者,就連總統府副秘書長黃重諺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也暢談,美國軍火商與其說是來賣軍火,更像是來訪商;國內重要的跟軍工產業相關的,股票突然間都拉上來。
台灣須列需求清單對美爭取
前空軍副司令、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張延廷從分析3點背景表示,首先是美國認為台海局勢很緊張,半強制台灣要「買保險」。
其次,「全世界最緊張的熱點之一就在台海。」張延廷指出。美國為彌補全球經濟市場,只有從中國無法取代的軍火市場著手,因為美方占了全球軍火市場的40%;尤其,洛馬、雷神等龍頭大廠,在俄烏戰爭後,更是業績、股票漲翻天。
第三點就是環境使然。張延廷強調,中國繞島和威脅日勝一日,台灣要買武器自保,希望美方能夠支持;日本、韓國、菲律賓都和美國站隊,台灣能不跟著站隊?
張延廷建議,希望台灣能爭取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要列出需求清單對美交涉。
例如,我方所需的創新作戰、不對稱作戰項目,包括F-35匿蹤戰機、空中加油機、海上衛士與彈簧刀等無人機技術移轉、導控與偵察的軍用人造衛星等。
對美工合點數大清倉,項目雙方有得喬

據了解,美國軍火商訪台另一目的,就是要「用完」我方對美國所剩數十億美元的工合點數。
專家表示,這是過去我方對美採購時,如100元的裝備,會另外再多付40元,來換取工合的「美元點」。
美元點有如「預付款」,工業合作運用規劃,以整合發展武器裝備、航太、船艦及資通(安)訊等國防相關產業為主。
此外,包括關鍵技術、採購貨物、人員講習、釋出軟體或系統操作手冊等項目,都可以做為沖銷項目;但在實際執行時,卻有的項目一等逾10年,不時出現雙方喬不攏的情形。
暫無核心技術釋出,軍火商變相指導建軍?

只是軍購還有許多嚴重延宕問題未解。以岸置魚叉飛彈為例,原本軍方要先採購32套,後來變成100套。
而這100套的預算,也從710.2億元爆增至866億元,期程則再拉長至10年,立法院預算中心即直言「妥適性均有待商榷。」
國安專家認為,這等於是被迫「加價購」,「先轉帳」來幫援烏的軍火品項付錢。
再以TOW-2B RF型反裝甲(拖式)飛彈為例,今年只能先取得發射架,形成「有架無彈」;其次,刺針飛彈自2018年起就已採購,迄今仍未見彈影。
台軍合作生產,國內廠商多為負責組裝,暫暫時未獲承諾釋出核心技術。軍方人士對於是真能解決軍購延宕問題?是否會變成軍火商變相指導建軍方向?同樣感到憂慮。
台美雙方強化軍工作作原是美事一樁,不過「眉角」實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