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猴痘病毒(M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被命名為「猴痘」。
人類最早感染猴痘病毒是1970年在剛果的一名9個月男孩,此後非洲國家陸續有感染情況。2022年5月14日,英國注意到有兩個本土家庭猴痘群聚,之後疫情從歐洲傳至北美洲以及世界各地。至2023年2月全球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主要分布於美洲及歐洲,以美國佔35%為最多。台灣從2022年6月發現第一例境外移入猴痘感染個案,截至2023年4月初,台灣共有25位確診病患,其中本土18人,境外移入7人。
猴痘透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傳染。性接觸為此波疫情主要傳播途徑。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產婦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猴痘潛伏期約為3-21天,通常為6-13天。典型症狀包括:發燒、疲倦、畏寒、出汗、頭痛、肌肉痛、以及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發燒1-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最終結痂脫落,症狀持續2-4週。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重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併發症。
大多數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以輸液治療與症狀緩解治療等支持性療法為主。 目前國內已準備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供重症患者、嚴重免疫不全者、兒童族群(特別是1歲以下的嬰兒)、孕婦及哺乳婦女使用。
預防方法
1.前往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
2.應避免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或親密接觸、避免多重性伴侶。
3.疫苗接種
目前疾管署備有猴痘疫苗JYNNEOS,提供曾與猴痘患者有高暴露風險密切接觸者、具高風險行為者以及高風險暴露醫療人員進行接種,可至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臺進行登記。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感染科 陳威宇主治醫師,本文轉載自第378期《新光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