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為什麼我們不能有一個與時俱進的農民曆?

努力小農

自古以來,曆法是皇帝的專利,現在則是每一個人可以參與、完成、改進的事。

農民曆調和陰陽

我的二舅是一位知名的八字、風水大師,曾經冠蓋雲集,學生無數。從小我住在外公家,二舅就教我關於黃曆上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的事。可是我從小就比較叛逆,不願受禮教規矩約束,所以對這些事漫不經心,現在想來實在有點可惜。

到了1998年開始進行Y2K(千年蟲)年序危機的專案管理時,學到各國的曆法,才發現各個古文明都有千年以上的曆法,而且都有相當的道理與科學性。不論用於農業,航海,或是祭祀慶典,有其法統、道統的價值。

曆法是一個文明知識經驗積累的結晶,農曆就是黃曆(亦說皇曆,與君主統治有關),不但告訴農民要做什麼,甚至歷朝歷代的皇帝也要依此祭天地祖先,每當改朝換代,就要改正朔(日曆,就像「中華民國」,另一種年號),但多是換湯不換藥,人怎麼能改變太陽、月亮運行的規率?「中國」是個概念,在地理上是動態的,但是在時間上卻是依循著農民曆而行,畢竟農民佔了大多數的人口,而且所有人都在一片天之下。

台灣還使用農曆,除了年節、節氣外,和農業仍有息息相關,雖然這農民曆是源自黃淮平原,但是其文化影響到東亞、東北亞、東南亞,跨越了經緯度的界限,在誤差範圍內大家各自調。

從現代的觀點來看,曆法就是大數據的應用,經年累月形成的演算法(Agrithem),我不想把它稱作AI(人工智能),因為AI太浮誇,演算法才是正解。我們的農曆調和陰陽,是由太陽曆(陽曆)和太陰曆(陰曆)構成,因為陽曆是以地球對太陽的公轉,一年為365又1/4天;而節氣都是跟著陽曆走的,有時會差一、兩天,因為陽曆4年1次的潤日。

陰曆則是以月亮對地球的公轉所形成,每次盈虧是29.53天,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就有354天或355天。每過幾年就會有潤月,像今年就有2個農曆2月。

曆法 – 古人觀察天文節氣大數據的演算法

我們可以把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想像成齒輪,太陽為中心,地球繞日一週為一年365.2425日,同時月球繞地球為一月29.53日,就可以形成一個最小公倍數的循環,這也是地球受到日月光線、熱能、輻射,和磁場的影響,造成地球各地區的生物(包括病毒、微生物、動植物),再加上各地的地形、地質、水文水理、海洋潮汐的作用,形成了各種自然參數,影響著地球的萬物生長。

農曆是陰曆,但24節氣卻是跟著陽曆的12個月走,這是因為農曆是結和地球繞太陽、月亮繞地球,調和陰、陽曆的曆法。(圖片來源/努力小農網站)

民以食為天,自萬年前人類開始有農業,從採集漁獵進入農耕畜牧,就受到這些自然參數不同程度的影響,轉變成宗教、文化、信仰(迷信)、生活習慣等,這是近代人類適應地球的過程。

隨著18世紀進入工業化後,人類有了改變局部環境的能力,就自大的認為「人定勝天」,以為可以脫離大自然的規律,甚至現在世界大富豪(貝佐斯、馬斯克)認為可以移民外太空星球,或火星,也有一眾信徒追捧,但他們忘掉了「演化」,人類是地球的「適者」所以生存下來,到了外星球,要重新來一次適應。就像電影「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最後一幕,離開地球的人類,到了移民的星球,一下太空船就被當地的怪物一口吞了。

努力小農APP就像與時俱進的農民曆

今天我們仍使用千百年前訂下的農民曆,雖不中亦不遠,老祖宗們沒有電腦,連計算機都沒有,就能歸納、演繹出農民曆。我們也不能食古不化,隨著事過境遷,滄海桑田,物換星移,我們是否還能更精準的預測未來?

台灣明明什麼都有,卻整天什麼都缺,一下缺電,一下缺蛋,同時又擔心農產品無法外銷,農產品的產銷好像是金魚腦,只有3秒鐘的記性,永遠不會長記性,而且新聞中的官員、業者、媒體記者、民眾的答案都是千篇一律,為什麼我們不能文明一點,用科學、技術、管理的方法來解決這些一直很低級的問題?

因為農業的變數非常多,再加上這幾年的氣候變遷,我認識的每一位小農只要一談到這幾年的天氣,就有講不完的故事,訴不完的苦。但是如果我們想要從這些經驗中找出「大數據」,就十分困難了。

開發「努力小農App」主要是為了幫助小農們有一個免費的隨身個人數位助理(PDA),只要小農經常把工作拍照、打卡(輸入工作內容,使用的農具、資材),上傳雲端後,就能夠建立自己的工作紀錄資料庫,再加上產銷紀錄,可以作為未來個人大數據統計分析之用,最好的利用就是顧客關係管理(CRM),與顧客長期溝通,成為粉絲或死忠。每個小農是一個作業單元,眾多小農一起做,就形成區域的大數據。

以前是由德高望重的「欽天監」來觀察記錄、計算天文,現在每小農都可以貢獻自己的經驗、知識,形成大數據,交給電腦去找出演算法的規則,再按照小農各別的情況,演繹出各別小農該種什麼,何時種、怎麼種,以及怎麼賣,賣給誰。

把「努力小農App」用到國際減碳認證上,只是發揮了局部的行程規劃與日記的功能,未來使用者眾,就會形成減碳農法的大數據,成為各地減碳方法的客製化農法,讓農業減碳變得更簡單、有效。

消費者則可以從「努力小農App」上找到當地、當季可以吃到的營養安全可靠的食物,或是去哪裡旅遊,休憩。

這就像農曆上面趨吉避凶一樣,只是更客製化,更即時,這不就是現在正夯的ChatGPT?但這不只是語言模型的話術,而是真材實料,以每個人的貢獻產生的數據服務,不是人工智慧,而是「眾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