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四國之父談股市經驗法則:5月清倉、遠離市場 直到「這天」再回歸

股市投資

本文作者為:

歐尼爾(Jim O'Neill),金磚四國(BRIC)之父,他曾任英國財政大臣、高盛資產公司(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董事長。

我在我漫長的金融職業生涯中,發現幾種屢試不爽的市場「啟示」。例如每年1月我都會參考一下「5日法則」:如果每年前5天標普500指數表現良好,那麼市場有8成機會在年末高於年初起點。儘管有許多全球性不確定因素,至今這一分析技巧還是相當有效。

隨著春天到來,第二條經驗法則是「5月清倉、遠離市場」(Sell in May and go away──然後按照我們英國人的說法,在9月15日聖烈治錦標賽回歸。如果你是一名投資者(尤其是2023年前四個月收益良好的話),你或許會想把收益存進銀行,在秋天前保持觀望,因為接下來幾個月股市很有可能會下跌

沒道理卻有用的市場法則?

當然,這些法則並沒有什麼客觀依據。畢竟從歷史來看,股市漲幅往往大於跌幅,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股市表現也普遍優於其他金融市場──更別提現金或固定收益了。儘管我們不應讓經驗法則淩駕於基本面之上。然而有時基本面會變得難以捉摸,而我們有充分理由認為自己正處於這樣的時期。

全球重要國家最新發佈的每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例,這些數據不僅反映製造業持續疲軟,還顯示全球經濟或許的確在經歷一場製造業衰退。同時,服務業指數依然強勁,某些情況下甚至還在加速成長。

雖然一些依賴服務業的經濟體(如英國)能相對較妥善地應對製造業疲弱狀況,這兩個指數卻不可能長期向相反方向發展。最終若非服務業刺激並帶起其他經濟活動,就是被其他產業的依賴拖垮。

通膨與通膨預期呈現矛盾現象

一如既往,中國提供了一個了解全球經濟的重要窗口。2022年底結束清零政策後,2023年中國經濟有一個強而有力的開始,我們幾乎能確定,他即將公布的4月產出和需求數據和去年相比要來得強勁許多。不過也有跡象顯示復甦態勢可能正在減弱,各種結構性挑戰正在阻礙經濟活動。此外通膨不僅消退,甚至是大幅下降,導致人們擔心出現通貨緊縮。中國不是唯一出現這種狀況的國家,日本等重要亞洲經濟體也有通膨低迷的狀況,和過去一年半中西方經濟體物價水準飆升形成鮮明對比。

展望亞洲以外的地區,我對自己最依賴的通膨指標感到困惑。例如最近美國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以及一部分消費者價格明顯都有減緩跡象。正如我之前提到的,目前許多全球性大宗商品價格顯然都低於一年前的價格。不久之後,這些發展的影響應該會遍及整個生產及消費者價格。然而美國英國歐盟最新「核心」通膨數據(不包括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顯示價格壓力持續增強,使情況變得複雜。而備受各界密切關注的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5年通膨預期調查顯示,幾個月前降至2.9%的通膨預期最近漲至3.2%。

利率前景是房間裡的大象

這樣的狀況無疑仍讓各國央行行長深感困擾。大家希望最近這些數據只是一次性的例外,但如果事實並非如此,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將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局面。

利率前景仍是房間裡的大象。如今市場確信大部分央行若非「結束」升息,就是「接近結束」升息,一些人甚至預期年底前會出現降息。另一方面,如果當前市場預期不得不修正,除非收益大幅增長,股市新一輪反彈將難以為繼。

那夏天到來前我們該怎麼做呢?總體而言我認為通膨會繼續趨向緩和。但如果密西根大學關於通膨預期的調查沒有改變,投資人可就得小心了。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