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島語系原住民、荷西、明鄭、清領、日治到國民政府來台,台灣史就形同一部移民史,不同的膚色及語言在這塊土地相遇交會。
90年代因應經濟轉型和人口老化,台灣迎來大批東南亞移工。近年國際局勢也成為另一項因素,例如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2020年港版《國安法》促使不少港人移民台灣。
然而,今日的台灣並非一個成熟的移民國家。除了相關立法及政策尚有未竟之處,文化方面也缺乏開放與反思。
「台灣最大的問題出在文化和教育。」中山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指出,「台灣文化傳統上仍是保守、封閉和排外。」台灣近年雖致力和對岸保持距離,卻依然背負中國「傳統文化」的包袱。
2019年林榮基流亡台灣,在台北安身至今4年多,銅鑼灣書店在中山重新開幕也已經3年。67歲的他去(2022)年被診斷罹患肺腺癌,儘管如此,經過治療和休養後他的精神還不錯。
「我能不有精神嗎?」林榮基一邊接受採訪,一邊替台灣藝術家郭佩奇的樂譜明信片打上售價標籤,而中國學者李劼的《中國文化冷風景》依然擺在桌上最顯眼的位置。
林榮基是以「專業移民」身份居留台灣,當被問及明(2024)年是否有望申請到定居並獲得身分證,他老神在在。「我也不是什麼有名氣的人,只是一個開書店的普通香港人。」他笑說,「也沒所謂啦,我又不緊張,讓我留下來就好。」
小百科:停留、居留和定居有何差異?
根據我國《入出國及移民法》,停留是在台灣居住6個月以下;居留是在台灣居住6個月以上;定居則是在台居住並設立戶籍,可申請台灣身分證及護照,並享有投票等公民權利,等同成為台灣國民。
文化落差也是港人離台原因
台灣移民制度常被指是「有政策、沒法律」,因此有時予人朝令夕改之感。不過除此之外,林榮基認為台灣留不住許多香港人,很大程度也出於於雙方的文化落差。
林榮基表示,英國長期治港150多年,期間香港從農村變為國際商業都會,香港文化也隨著經濟轉型變為西方的自由貿易、開放流動。相形之下,台灣直到90年代才進入市場開放階段,至今不過30年左右,還無法擺脫與中國文化相通的影響。
什麼是中國文化?林榮基說明,有別於可以流動的「階級」,中國文化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不能改變的「等級」觀念,目的是為了統治和管制人民,與中共專制獨裁政權相合,卻和民主、人權的平等概念牴觸。
台灣制度進步卻「文化滯後」
「作為一個民主國家,台灣的制度是進步的,但他的文化是滯後的。」林榮基說,不少台灣人在思想上有所矛盾,一方面支持民主自由、人人平等,一方面又認同本質上與這些價值相左的中國文化。
就讀台大政治系的港生羅子維也曾和《信傳媒》分享自己的觀察,指台灣的大學教育仍見威權色彩遺緒,例如在香港學生非常樂於和教授辯論,但在台灣學生即便有不同看法,也被規訓得比較不敢挑戰老師。「我本來以為台灣作為一個民主開放社會,學生會更叛逆一點。」他坦言。
「很多香港人在台灣面臨文化適應問題,他們感覺得到,但說不清楚。」林榮基舉例,對於信奉「執生」(粵語,意思是隨機應變)的港人而言,台灣的辦事方式相當緩慢,有時甚至有點死腦筋。
許多台灣人對台灣缺乏身分認同
與同為島國的日本、英國相較,台灣仍不是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除了發展時間差異,林榮基認為最主要問題就在於「文化」,而文化又奠定一個人的身分認同。
林榮基直言,很多台灣人在台灣生活,身份認同仍是中國「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而一旦打仗,許多台灣人第一個想法就是離開台灣。
「你去問日本人、英國人,如果有人攻擊他們的國家,他們會逃命嗎?但台灣人不一樣。」他說,「今天(民眾對國家)沒有認同,台灣是不是應該反思自己的文化出了什麼問題?」
那麼,台灣該從何著手反思自身文化?林榮基的答案正反映他經營銅鑼灣書店的使命:讀書和教育。
他相當務實地指出,既然台灣和中國文化不可能完全切割,那麼台灣首要之務就是理解中國文化的本質、目的及可能造成的後果,一旦了解,就比較不會受到中國各種外宣和滲透影響。
「台港皮、中國骨」外宣書籍大量流入台灣
中國對台灣的威脅不僅是有形的槍炮機艦,無形的意識形態宣傳也比一般人想像中更廣泛深入,文化部、教育部、大陸委員會(陸委會)等相關單位勢必得擴大對策。
儘管中國出版品進入台灣需經主管機關許可,林榮基警告,不少中國稿件為規避審核程序,藉香港出版社「洗產地」或直接交給台灣出版商、學術機構,就能在台出版一些會傷害台灣的大外宣內容。
當被問及這類「台港皮、中國骨」書籍佔每年台灣出版書籍多少比例,林榮基雖不曾精確統計過,但粗估或許達八分之一。
「反思的書不是沒有,但是沒人看。」他指指自己辦公桌上那本《中國文化冷風景》,「你看這本書寫出來,很多傳統的人不認同他的。」
一反主流論述,《中國文化冷風景》直接批判周公、孔子使中國落入「心機權謀」和「等級觀念」的人文黑洞,作者李劼主張,兩千多年來尊孔從儒的中國亟需一場真正的文藝復興。
書店經營不甚理想,今年評估是否「收攤」
如果台灣的文化有所改變,是否就能吸引更多人留下來?林榮基給了肯定答覆,不過「這不是十年、八年就能達成的事情,所以愈早開始愈好,不要再等了。」
或許很多人是離開了台灣,但林榮基留了下來。當被問及理由,他開玩笑答「沒本事去外面」,但真正的原因,還是他想在一個以中文為主要語言的地方販售中港台議題相關書籍。
所以住在加拿大的朋友邀請他過去時,林榮基婉拒了。「我喜歡台灣啊!而且台灣可以做事。」他說。
然而他也坦言,書店經營狀況不太理想,開店3年來賠了兩年多。2月20日陸委會開放港澳居民來台自由行後,銅鑼灣書店的生意有所起色,但每月仍賠新台幣2-3萬元,他可能要看今年營運情形決定是否「收攤」。
「不是我不想做,問題是沒辦法再賠。」林榮基倒是處之泰然,笑指自己能去茶餐廳打工,「我也懂下單(點菜)呀,看你要吃什麼,奶茶、咖啡、菠蘿包?我也可以當活招牌,看有沒有人要來跟我聊天。」
希望拿到身分證能名正言順參加政黨活動
不過拿到台灣身分證對林榮基的意義,絕不只是可以換跑道去茶餐廳工作。他表示,以公民身分在台灣參與政治相關活動更合理正當,不會被質疑:你一個香港人跑過來做什麼?
我國《入出國及移民法》也禁止外國人停留、居留期間從事不符其停留、居留原因的活動或工作,但保障合法居留者的「請願」及合法「集會遊行」權利。
然而上述保障權利是否包含參與政治活動,以及它是否適用屬於《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管轄的港澳人士,專家看法與解釋不一。儘管目前政府對此採寬容態度,灰色模糊地帶也確實存在。
因此,林榮基認為擁有身分證比較保險。「我才可以名正言順站出來推動台灣獨立,也能參加政黨活動。」他表示,到時就可以說「我是台灣人,我主張台灣獨立,這有什麼問題?」
如果中國入侵台灣,願留下拿槍反抗
晴朗的春日午後,位於十樓的銅鑼灣書店涼風徐徐,林榮基邊喝邊談一人乾掉兩罐台灣啤酒,訪談期間不時有香港旅客進來書店瀏覽、跟他聊天。
談及現在心境,林榮基說自己自由自在,台灣的工作壓力不比競爭激烈的香港,而從醫療健保、警民關係到洗手間乾淨程度,台灣的生活品質也優於香港。
然而台灣當前安定的平凡日常,也一直為中國迫近的侵略陰影籠罩,所有住在這塊土地的人都無法忽視這項風險。
對於潛在的台海戰爭,林榮基的看法是台灣既有武器和台灣海峽,又有盟友及美國支持,除非台灣政府投降,否則當然願意留下來反抗。儘管北京宣傳得很厲害,但中共同樣會怕自己倒台,而且中國缺乏作戰經驗,解放軍也未必不怕死。
「不用擔心,我不太擔心台灣打仗。」他反過來安慰道,還相當豪邁地把台啤往桌上一放,「不用怕啦,台灣有槍有炮,我也拿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