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先前透過國防部與經濟部,分別推動軍規與商規軍用無人機,均已完成原型機開發,預計在7月交機後,進行功能測試評估,然而軍民私下整合過程卻顯得有些卡卡。
軍方認為民間技術並不到位,將願景吹噓得太美好,而民間則對軍方過於保守感到不滿,雙方競合暗藏心結;蔡總統將無人機重新定調為國家戰略產業後,要匯集國內外資源活水與技術,內推外拉,為迎戰國際盃打底和破關。
政府大力推動無人機國家隊,並區分「軍用軍規」、「軍用商規」兩大類無人機全力推動,將成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只是軍方與民間廠商,因為資源分配與技術進展種下「心結」,在彼此競合中,未來會如何融合發展有待觀察。
其實,軍用軍規與軍用商規這兩大類無人機技術與裝備,都須要透過中科院來進行整合。
不過,軍方私下認為,民間業者向高層「太過美化」自身技術能力,而民廠私下則對軍方「太過保守」的濃烈色彩搖頭。
雙方整合,得看7月原型機驗收的成果是否順利;另一關鍵,則為「無人機國家隊」爭取各友盟國家關鍵技術與核心裝備輸出的成果而定。
無人機在「俄烏戰爭」中大放異彩,成為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的重要參考。
前空軍副司令、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張延廷分析說,無人機作戰是空中的3度立體空間運用,讓大型戰車失去效用,徹底改變了現代戰爭的型態。
(更多新聞:美台國防論壇起跑 美方軍工代表將和8家無人機業者訪談)
兼具價格與模組化優勢,可發射超音速飛彈
從無人機革新現代戰爭型態來看,無人機已經取代了重裝部隊,同時戰車一輛造價台幣約2、3億元,以土耳其的「旗手」TB-2無人機為例,卻只要5千萬元,兩者價格相差極大。
至於小型無人機如彈簧刀(Switchblade),在大量量產後,造價可能僅需25萬元;而開發商AeroVironment公司,至少已經兩度來台評估合作生產廠商。
張延廷指出,無人機不但具有價格上的優勢,經由不同用途的「模組化」的套件設計,可以達到一機多功能的目標,而且還在不斷快速進化中。
此外,無人機具備偵察、打擊,或偵打一體的功能,甚至可以將有人戰機改裝為「自殺無人機」或作戰僚機。
例如,中國已殲-6、殲-7就已用來做為攻擊「重要目標」、誘導消耗飛彈的用途;土耳其的「輕騎兵」(Akinci)甚至可以發射超音速空對地飛彈,土國同時也將兩棲突擊艦改裝為無人機航母。
無人機甚至可以發射「假訊號」,引誘敵人以導彈攻擊「假目標」,以提升我方戰場存活率。
有助掌控戰場優勢,須情報與衛星支援
無人機相關運用一日千里。張延廷強調,無人戰鬥機、忠誠僚機都已具雛型,以土耳其可執行空對空、空對地的第2代無人戰鬥機「紅蘋果」(Kizilelma)為例,已經開始進行試飛。
特別是無人機加上光學儀器,白天、黑夜24小時都能出擊,沒有時空地的限制,隨時都可能出現在敵軍看不見的上空,造成極大的戰場壓力。
而這也是造成俄軍極度恐慌,和不時發生倉遑逃竄,或成群投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延廷進一步表示,另一個未來戰爭型態的改變,就是無人車、無人船、機械狗等衍生的無人載具系統,只要裝上槍砲等武器,既能降低人員可能傷亡,殺傷力同樣極大。
從「俄烏戰爭」局勢印證,無人機等武器系統支援前線,在後方,還可搭配海馬士火箭系統、自走砲等火力強大的武器,有助掌控戰場優勢。
不過要軍民融合發展無人機,有其重要「眉角」。
一位國內頂尖的軍事科技專家、中科院前高層點出關鍵所在,必須要做到精準搜索、定位和敵我試別,仍須歐、美情報與衛星支援,提供精準座標才有可能達成。
不像放老鷹就能抓獵物,像素加距陣運算辨識
這位專家稱,單純就技術而言,無人機對於敵我識別是非常困難的,影像不會那麼清晰,除非是在無障礙的平原或沙漠,背景單純,否則都還是需要依賴人員進行辨識。
「因為無人機不像是老鷹,放出去就能抓得到獵物。」這位科技專家解釋說,無人機所傳回的影像,需要地面大型電腦,運用龐大的距陣運算來解讀每個像素,何況是空中移動的連續影像。
「俄烏是互有攻防,如果將作戰場景轉移至台灣海峽乃至台灣本土,我們是挨打的一方,狀況又會有所不同。」
他以兩岸可能的戰爭型態分析,如果要靠無人機影像辨識,因為飛不遠,只能在海岸邊上,等到傳回地面完成分析,再回傳戰場後,共軍可能都已經打到岸上了。
至於國軍無人機目前發展,還是以反雷達武器比較成熟。
因為船艦必須開啟雷達進行掃瞄,中科院的「劍翔」反輻射無人機,彈藥威力雖然不大,但是在台海戰爭中,能夠達到延遲共軍犯台作戰進程的目標。
軍規民規大不同,融合還有長路要走
台灣要全力發展無人機不對稱戰力,中科院掌握著重要的核心技術的核心,也肩負著帶動民間廠商研發能量提升的重任。
中科院長張忠誠表示,中科院從小、中、大,從戰術到戰略型,建置能量,要與民間產業共同打造「無人機國家隊」。
中科院最新發展為「偵打一體」無人機發展,同時未來會有80%的技術能量,將釋商到民間產業,以帶動無人機產業發展,協助建立相關產業鏈。
至於剩下的20%能量,包括運算邏輯、資料鏈路加解密、跳頻抗干擾等核心關鍵技術,將由中科院自行掌握在手上。
對於軍、民競合,中科院人士說的非常直白,軍規產品主、次系統必須經過嚴格的驗證,以及吹風洞,與民間無人機有著極大的不同。
他稱,民廠除了一些小的單項產品可以做之外,民廠想要抓預算、吃到軍規產品,「眼前還沒有這個能力。」「還需要慢慢地進行融合。」
甚至一位熟悉軍備發展的將領就不客氣地稱,有些民間廠商在向高層簡報時都在「吹牛」,以為只要飛上去就可以;但在沒有掌握關鍵技術,要實際運用在實際戰場,還差一大段距離。
軍方質疑民廠關鍵技術,業界對軍方保守很不滿
「這就好像民間廠商只能做出一堆汽車殼。」知情人士以此比喻。最後還是要中科院去裝上傳動軸、這些「汽車」的引擎才能真正使用。
因此,在中科院尚未釋出關鍵技術前,民廠只能做做外殼、機翼等非關鍵組件。
不過,從民間的角度來看,場景與故事卻完全不同。
一位無人機業者指出,軍方做事經要過經層層審定,不但決策與溝通的程序冗長耗時,就連規格、性能也偏向保守。
特別是技術開發案,也要分成好幾個階段進行,難以快速一次到位,還得不停投入大量資源。
對於中科院表示將釋出關鍵能量,他帶著疑惑的表情張大眼睛問:「真的這樣講嗎?可是根本都沒有。」
由於從光學攝影、光電目獲系統、鏈路乃至炸藥等軍規品項,民間都難以取得,甚至牽涉到保密的問題,讓民廠在與軍方合作的過程,私下同樣叫苦連天。
戰略產業把餅做大,台杉投資與政府基金點火
在軍民融合的過程,存在著資源分配、技術發展心結、溝通與競合等問題;政府預算也從一步到位,轉變為分年投入。
國安會先前規劃以特別預算方式推動,目前國防部所釋出最新風向,改成自民國113年到117年,分為5年編列,這也讓預算大餅難較先前樂觀。
為了把餅做大,總統蔡英文於3月25日率領國安會及行政院高層,視察「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時出大招,直接拍板定調,要將無人機拉高為戰略產業。
在此為期3年的戰略性整合性計畫下,在內部,要從國防部、經濟部這兩個單位,再擴大整合內政部、交通部、農委會等各部會需求與資源。
在外部,則要由台杉投資及政府基金來點火,鼓勵國外無人機大廠來台落地,與國內廠商進行合作,盼能直接引進美國、土耳其、法國、捷克等國際大廠的關鍵技術。
打造自主非紅供應鏈,力拚新「護國神山」
在國安高層的構想中,甚至包括台灣享譽國際的晶片、IC設計等產業,都要一起攜手展,以突破民間技術瓶頸,進而打造自主的「非紅供應鏈」。
行政院也規畫成立「戰略推動產業辦公室」,各部會積極盤點無人機的運用與需求,預計可加快軍民融合與升級。
如能順利整隊,將有助軍方與民廠競合解套,重點在於技術能量升級,與進一步取得關鍵裝備。
業界更高度期待,能飛進國際大廠供應鏈的新藍海,直接打入「世界盃」,力拚另一座新的「護國神山」。
其實,美方人士訪台考察,也對台灣無人機的實力暫時打上「問號」,真要落實相關「願景」,發揮軍民總體戰力,眼前仍有層層關卡有待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