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已知被分類的腸病毒有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71型等。
目前小兒麻痺病毒在台灣已根除,腸病毒感染大都由其他型造成,其中腸病毒71型感染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感染後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而克沙奇B型病毒及伊科病毒主要會威脅新生兒,嚴重時會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等合併症,可能致命,家長們需提高警覺。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新生兒可藉由產前、生產過程或出生後的接觸等途徑感染。新生兒感染的症狀多與嬰幼兒的表現不同,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振、躁動不安、皮膚紅疹、腹瀉、嘔吐等,病況嚴重時可能引發上述的新生兒敗血症等合併症。故本院針對新生兒腸病毒之預防及感染管制有完善措施,能讓產兒科工作人員於提供照護時有所依循,以降低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之風險。
(延伸閱讀:第4波新冠疫情擴散...腸病毒、流感來勢洶洶》疫苗要補打?口罩應重新戴上?專家解析 )
而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應該注意什麼?
首先請務必詳實配合門診、急診與產房TOCC接觸病史詢問,產婦於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若有發燒等疑似感染症狀,應主動告知醫護人員,可加強監測與防護,保護母嬰安全。並請於接觸或照護新生兒前,如:哺乳、抱嬰兒、更換尿布等,都應先洗手,並視需要配戴口罩,若照護者或其他家人出現感冒症狀、發燒、腸胃炎、皮膚化膿性感染或任何疑似腸病毒症狀時,應儘快就醫,避免直接接觸新生兒。
疾管署提醒民眾,腸病毒在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同時已具傳染力,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此外,即使痊癒後腸病毒仍會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週之久,應確實做好手部衛生。平時可用濃度500 ppm的漂白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環境消毒;並經常清洗消毒嬰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教導家中較大兒童正確勤洗手。留意新生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感染症狀應儘速送醫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期。
目前腸病毒沒有疫苗及藥物可提供預防與治療,故「勤洗手」就是預防腸病毒對新生兒健康帶來威脅最好的方法。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嬰兒室 李彥霈護理師,本文轉載自第378期《新光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