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筆記》從俄烏戰爭看台灣國際關係的路徑

國際政治

(讀者投書-作者為時事評論員林白水。本文不代表《信媒體》立場)

國家存在目的,是在完成個人最終道德目標------康德

台灣在蔡總統上任這幾年來以來,世界產生很大變化,民主與專制國家開始打破以前混沌關係,重新建立起壁壘。而台灣的國際關係也產生很大變化,1.邦交國持續不斷倒向中國,2.國際上重要國家和台灣實質關係日愈密切,甚至牽動到敏感性的國防協助。那麼這對台灣是好是壞呢?國際間是不是真的沒有永遠朋友,只有永遠利益?台灣在錯綜複雜國際間,或身處兩大陣營,該何去何從?

普世價值才是國家利益

國際間有個名諺:「國家間沒有永恆朋友,只有永遠利益」。那麼什麼是永遠利益呢?是甲國從乙國那裏得到龐大利益?所以乙國就會成為甲國永久國際間朋友?這種似是而非理念,成為國際間普遍認知準則。有的則認為,所謂國際關係是國際權力平衡關係。事實上,在現代世界還未進入相對文明,和對人權有普遍性認知時候,所謂國家不過是一姓一家之事。國家是個人家族企業,所以企業間,只存在利益問題,並不存在個人權利和普世價值。「法律」主要適用於規範人民,而非對個人權利保障。那麼國家只有永恆利益,這一套當然非常管用。因為所有利益都是統治者利益,而非全民利益。甚至在古代,個人利益與專制,事實上也是相互衝突的。

所以在現代國家以前,國家是統治者的意志展現,統治者意志決定國家方向。所以中國古代把統治者視為國家方向指引---北極(紫薇)星,是國家希望所,人民必須依循統治者方向前進。但現代國家則不然,現代化國家主體是人民,每個人都擁有國家主權一部份,因此人民利益就是國家利益。政客是人民打工仔,不再是人民父母。因此國家利益,取決於人民。德國哲學家「韋伯」曾經提過現代化國家組合,是由價值觀相同的一群人所共同建立,並非由血緣所構成的,既在於闡明專制與民主國家性質之差異性。

因此,與專制國家建立良好關係,是否符合現代國家利益?事實上德國是一個很具價值的參考指標,德國曾經分裂成東西德,彼此隸屬不同陣營。西德崇尚民主自由,東德仍是共產專制社會。但1989年萊比西示威運動,引發各地靜坐示威,最後東德共產黨總書記昂納克(Erich Honecker)被迫辭職,隨後柏林圍牆倒蹋,1990年東西德終於統一,結束長達40年分裂局面。雖然德國曾經遭遇納粹統治,和共產黨迫害,國家分裂過程,但德國歷任總理仍和俄國和中國保持良好關係,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商業和民生利益。這也可以看得出,務實主義,或所謂現實主義,仍是主導德國主要國家政策。

烏俄戰爭打破西方夢幻

但2022的2月24日,俄國「再度」以武力進攻烏克蘭,並搶取烏克蘭國家領土,「再度」打破歐洲夢幻。專制國家的野蠻和恐怖,讓歐洲人有所警覺,因此德國和其他國家,開始伸援烏克蘭,抵抗俄國。而美國更早再2018年川普任內,正式與中國交惡。台灣地緣重要性重新受到國際關注,尤其是台灣高科技在現代領域,早已是國際產業鏈不可或缺。台海安全,倍受國際注目。

在西方國家重新思考中國對先進民主國家威脅時,西方國家原有的共同價值觀再度被提起。台灣站在民主國家一環,蔡英文的務實外交,終於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獲得前所未有成果。而此肇因,仍中國共產黨咎由自取。事實上,中國擁有世界最多人口,土地資源,加上低廉勞工,和華人特有的勤奮,很快成為世界工廠。西方國家之於中國,尤如舔男對女神,百般巴結。要蛋糕有蛋糕,要咖啡有咖啡,要巧克力有巧克力,要花有花,可謂風光至極。

可惜的是,中國在1949年後迄今,仍是專制國家,專制國家的不穩定性,和政治特徵,在經濟好轉後,馬上顯現出來她的傲慢和不可預期。中國之與西方,凡在有利可圖之下,女神無不風情款款,含情脈脈。待中國本身條件一一成熟後,立馬翻臉,從拜登總統就任後的第一場中美阿拉斯加會議,就可以看得出,中國是如何傲慢對待美國?如同從恩愛情誼,轉變成蛇蠍,反咬一口。不管以前如何接受那些甜蜜,可以完全消失,真是讓人跌破三觀,嘆為觀止。這種不可控和對待西方和周邊國家的戰狼態度,不顧早先情誼的嚴厲和囂張,迫使歐美國家不得不從新審思對中國政策,避免未來風險擴大,危及自己國家安全利益。

專制的不確定性,是國際外交關係毒藥

因此,可以知道,民主國家由於須受人民監督,加上法治約束,統治者無法任意為之。更由於民主國家政治,每數年就需要受民意檢驗,無法透過民意支持者,必須下台。因此政策改變,十分謹慎,加上憲法和議會約制,國家政策穩定而且透明,所以國與國之間關係,可以持續而且穩固。相對於專制國家的不確定性,風險自然減少許多。台灣2016年起的務實外交,雖然不再追求邦交國數量多寡,但從國際實質層面而言,不僅和捷克、立陶宛,甚至美、英、日、德都有一定實質斬獲。不可諱言,這其中當然有一半以上功勞,是來自對岸貢獻。

由於中國202製造,讓美國川普總統開始警惕中國威脅性,不但軍事、經濟都可能讓美國在全球地位受到威脅,更嚴重的是中國對外威脅和滲透,企圖改變西方民主社會價值,讓美國和日本及歐洲都無法坐視。加上台灣先天地理環境,對全世界經濟供應鏈地位,讓國際必須重視。俄烏戰爭引發,更讓歐美重新回頭審視台灣萬一發生戰爭,歐美所可能遭受的損失。當然,這種風險自是歐美所不樂見。2021年後,COVID-19所產生的全球財經後遺症,和汽車晶片供應鏈短缺,讓全世界意識到問題嚴重性,迄今記憶猶新。台積電赴美,實際是美國對內安撫所需的一張牌,讓拜登政府得於對內交代,但實際上,台灣還是最後關鍵的控制者。

近幾年,美、中對抗,和中共不時軍機擾台,凸顯台海局勢不穩定性。台灣因應這種國際新變局,勢必有所因應。如何從生技、國防、半導體產業等各方面,與歐美日擴大更良好技術交流。並藉此布局新的經濟生產基地,避免萬一局勢轉變,某些生產基地被敵國沒收一空。相信只要時機一到,台灣將能成為國際間有影響力的正常國家之一。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