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光電、養殖漁業都是模範生 「漁」和「電」不只要共生更要共榮共好

能源議題

行政院設定了2025年太陽光電需達20 GW(Giga Watt, 百萬瓩)、離岸風電5.6GW的目標,不過即便在府院共識及努力下,目前太陽光電部分仍有超過2GW的缺口,因此在地狹人稠、土地資源珍貴的情況下,有了以土地複合利用為主軸的「漁電共生」政策,以現有的產業基礎,結合太陽光電發電設施,既維持了原有的生產模式,又能同時達到發電的目的。

「漁電共生」政策最初規劃立意良善,然而現在提到「漁電共生」,多數民眾可能既定印象不太好,聯想到的常常是非法的光電蟑螂、土地爭議、與黑道掛勾,甚至是會滅漁滅村滅生態等疑慮,這中間到底存在哪些爭議?又有哪些只是民眾的刻板印象呢?

光電四大公協會之一的「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邀請專家、業者及在地青年舉辦座談,希望能釐清問題,讓各界更了解漁電共生目前的困境,及政府在制度上還能如何改善。

養殖養假的?「漁」跟「電」真能共生?

財團法人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李翰林提到,台灣的養殖漁業長期以來因為土地零碎,人工成本高,加上氣候變遷的不確定因素,導致產量起起伏伏,也為了推2050淨零轉型,政府喊出「農(漁)業為本、綠電加值」口號,希望透過綠能投資進到養殖漁業,讓軟硬體提升,也讓養殖魚塭變成綠能生產基地,進而提升台灣的能源自給率,但首先要釐清的還是「漁」跟「電」真的能共生嗎?

誠光養殖科技總經理張芳誠(右一)表示,民眾常常對於室內養殖的魚蝦新鮮度提出質疑。(攝影/王郁梅)

對此,誠光養殖科技總經理張芳誠分享自身經驗,說誠光是以室內養殖型態為主,就被許多在地民眾質疑「是否真的養得起來?」「室內養殖的魚蝦真能保證鮮度及收穫成數嗎?」

張芳誠表示,室內養殖主要有成本和技術門檻,成本門檻跟養殖設施有關,需要額外投入成本,但市場不會因為室內養殖成本而提高價格,養殖戶又多半是個體戶,投入意願自然不高,不過現在因為有光電業者依據法令主動蓋了案場,養殖戶不需要負擔額外建置成本,因此打破了所謂的成本門檻。

「那技術門檻就成為要突破的重點,在室內養殖缺乏陽光,就不會產生藻類,成為魚蝦生長的考驗。」對此張芳誠表示,誠光利用菌相來克服這些問題,並陸續邀集海大、海科大、屏科大等各校專業領域學者去現場,與在地養殖戶做技術交流,降低技術門檻,破除過去強硬「與民爭地」的壞印象。

而且在克服兩大門檻後,張芳誠說室內養殖的好處就被看見了,不僅能抵禦寒害,還能避免候鳥身上帶病原的風險,配合智能控管,對於人工的需求也比較低。

養殖漁業和太陽光電都是模範產業,磨合需要時間

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認為,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加上人口爆炸,陸地面積有限,動物蛋白雖然換肉率較高,但沒辦法更擴大範圍,因此養殖漁業的水產蛋白就更顯重要,「這是一個模範產業!」

而處理能源轉型的太陽光電也是一個模範生。侯彥隆表示,這兩個模範產業目前被拼在一塊,對養殖漁業來說,技術上只要光電案場的規劃設計「不影響水源」、「不影響放苗收漁等日常操作」,無論是地面型或是室內養殖,在技術上都可行,後續看的就是經濟效益,「養殖業者養魚當然也是想要安身立命、要賺錢,怎麼讓這個行業永續下去,讓漁民有錢賺,這件事是相對重要的。」

侯彥隆坦言,目前漁電共生比較大的問題,是剛剛進入時大概都是找魚塭的「地主」談,當初沒想到很多實際在養殖的人都是「承租戶」,對地主而言,租金高自然很願意提供做漁電共生,但原本的承租戶就會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哪裡,進而導致衝突發生。

侯彥隆:能養的找回來繼續養,永續共生不是問題

從養殖協會的角度來看,任何一件工程開發案場,原來的魚塭養殖者都是專業的。侯彥隆認為,「能養的,應該把他們都找回來,在原來的魚塭上繼續養,縱使開發了漁電共生,這些人繼續養就不會有產銷的問題,漁村經濟可以持續存在,永續這件事就不成問題。」

既然技術問題不大,張芳誠建議就養殖業者的需求來設計魚池會更理想。星源漁業總經理張東昇也表示,養殖場的規劃非常重要,因為這牽涉到以後20年的使用,因此操作是否方便、考量環境適合的物種等,都需要審慎評估。另外,張東昇坦言,台灣從過去的養蝦王國沒落後,水產養殖相關人才需求降低,因此他期待能透過漁電共生,除了協助現有養殖戶外,也能為養殖業注入新血。

既然從各層面來看,「漁」跟「電」共生共榮是可能的,那下一步便是要與地方打好關係,建立彼此互信基礎。現在漁電共生最大爭議就是紛爭不斷、抗議事件頻傳,在一般民眾看來,感覺背後有很多檯面下的交易,甚至「黑影幢幢」。對此,雲豹能源科技副總譚宇軒表示,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了解問題」。

「漁」跟「電」可以共生,跟地方卻是競爭關係?

譚宇軒分享了一個實際案例,在台南北門有個170公頃的案件在去年底完成,在動工前每一個地主、每一個漁民,公司都親自溝通過,而且都是不只溝通一次,譚宇軒強調要去了解地方的需要,只要願意去傾聽他們的問題,往往能從中間找到平衡點,打造一個雙贏的結果。

譚宇軒表示,溝通的重點,最重要的、最核心的當然是地主和養殖戶,足夠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解決問題,「畢竟大家不會沒事出來吵鬧!」地方居民及鄉里長、廟宇、社區等,也都需要定期去關心。

沈軒宇(右)認為漁電共生利害關係人不少,還會有一些角色必須要去界定受影響的邊界會到哪裡。(攝影/王郁梅)

就一塊漁塭來說,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專案經理沈軒宇認為,漁電共生的利害關係人不少,還會有一些角色必須要去界定受影響的邊界會到哪裡,舉例來說,現在地方會有很多糾紛,是漁電共生的工程蓋在我家旁邊,可能會覺得看出去的景觀受損,對這樣的利害相關人怎麼去做溝通討論,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機制,大家都會拍桌子。

另外,沈軒宇也提到,因為漁電共生一定是蓋在漁塭,裡面養的是生物體,可是在施工過程中,可能會有類似各種施工擾動造成鄰地魚塭受到影響,這時候到底是光電本身的問題,還是設備施工的問題,抑或工程車經過導致受影響,這都是需要經過明確的界定,「但過去有明確的權力關係就是地主跟漁民,針對外圍間接利害相關人的溝通管道,和如何界定他的權利和衝擊邊界,需要更多討論。這些間接利害相關人也包括了觀光業者及在地生態團體,甚至是返鄉做地方創生的青年。」

沈軒宇認為,需要有更多的政府主管機關做公正第三方,在發生紛爭時扮演仲裁的角色。

候鳥和漁民只有衝突和緊張?這種鳥不一樣!

傳統的養殖環境中,生態跟魚塭其實有複雜的關係,魚塭提供了候鳥可以休息、可以吃飯的場域,另一方面漁民其實也很害怕候鳥帶來的疾病,或吃掉小魚造成損失,因此用鳥網捕鳥,進而面臨罰款或刑罰等風險。這些問題在漁電共生進入後會不會有所改變?這些衝突跟張力是得到緩解還是更加劇烈?

漢林生態顧問公司總經理林雅玲認為,人類對一般候鳥的干擾影響其實蠻大,譬如說漁民動作比較大的一個操作,或是賞鳥人進場觀察,都會影響候鳥,更何況是重新去建置太陽能板。

侯彥隆坦言,「漁民確實對候鳥持負面觀感比較高,尤其是鷺鷥類」,最大兩個主因:一是容易帶來疫病導致魚穫死亡;另一方面,是魚塭在餵養的時候,鳥類會來搶食,造成飼料費用增加。

但侯彥隆觀察,在嘉義、台南這兩個縣市,沿海很多漁民會強調「友善黑面琵鷺(黑琵)」養殖,以獲得更好的銷售和收益,對漁民來說,也是對生態保護盡了一份心力,農委會之前倡導「生產、生活、生態」,台南沿海地區漁民大概都有把這個概念充分展現。

漁電共生真的會滅漁滅村滅生態?

侯彥隆接著分析,光電案場有地面型跟屋頂型,其中屋頂型是完全包覆,對候鳥覓食和棲地會減損,但地面型跟原來的生產操作差異不大,他呼籲消費者可以多多支持標榜「友善黑琵」的養殖者,讓他們的收益不會因為友善環境而減少,延續善的循環。

三地能源資深副總黃元正以業者的角度出發,認為台灣地狹人稠,所以漁電共生這種複合式一地兩用的方式是理想的,但在發展過程中,還是「漁業優先,然後綠能加值」,如果以室內型來看,確實對生態衝擊較大,所以現在都在處理因應特殊環境及養殖物種,接下來才發展室內型漁電共生。目前戶外型的漁電共生漁塭,三地能源都是跟現有養殖戶做充分溝通,說明設置光電板可以減少漁塭水分蒸發,還能抵禦東北季風,可以讓養殖業更完善更友善。

林雅玲提到,對環境的影響評估還是要回歸到區域整體評估,因此之前才會有環社檢核的機制,可用一個鄉的規模去做整體盤點,包括候鳥的使用空間、時間還有社會溝通,才有辦法把養殖漁民的看法也一起納入整體評估。

陳郁屏(右2)看著台灣漁電共生一路走來到現在為止,提出3大課題需要克服。(攝影/王郁梅)

NGO認為漁電共生仍有3大課題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提出台灣漁電共生有3大課題需要克服:首先,養殖跟光電在同一個空間的結合是否合理?其次,光電開發跟綠能絕對是未來全球的常態能源,對在地社區造成擾動如何調適?最後,是政府治理有沒有從頭到尾參與綠能相關布建?政府不同部門之間要如何合作及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