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感嘆:六年國建可以,為何前瞻計畫不行?

前瞻計畫

蔡政府的8年8800億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推出之後引起諸多質疑,除了反對黨砲轟,甚至連過去力挺蔡總統的民間團體、學者以及諸多把票投給蔡總統的689萬分之一,都對前瞻計畫形成過程、內容、以及大幅舉債的資金取得來源存有高度疑慮,最近總統府資政陳博志也對外表達對前瞻中「4200億元的軌道建設」,存有不同的看法。

面對外界不同的聲音,我們看到蔡總統不僅親自站上第一線宣傳前瞻,也要求部會首長下鄉,「至少次長要到」,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急著出面反駁,台車董事長蔡煌瑯更搬出蔣經國總統當年的一句名言:「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來回應陳資政「4200億元前瞻鐵道建設宜先緩下來」的說法。

面對來自政府四面八方的抨擊及反駁,這讓我想起當天採訪陳博志教授時,他言談之中提起一段1990年,他參與當年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時「六年國建」的一段往事。

8兆 8千億的六年國建也曾遭強烈反對

1990年行政院要推出六年國建計畫時,當時陳博志已經是李總統財經小組顧問群之一,當時的行政院長是郝伯村,而郝所主導的行政院,提出了六年8兆8千億元的國建計畫,結果這個報告一出來,陳博志就在李總統財經小組上說:「這是不可能的數字。」

當時陳博志跟財經小組召集人梁國樹說,這是不可能的數字,於是他隨後寫了一份報告,報告主要就是提到:「國家沒有這麼多錢,建設要有優先順序」。1990年,當時總統是李登輝,行政院長是郝伯村,經建會主委是郭婉容,郝跟郭都堅持要匡這筆錢做六年國建,那時候財經小組、中研院以及經濟學會在民間就發起了一項大型的反對行動。

當時,民進黨也舉辦了一場「全國民間經濟會議」,這場會議的結論還是陳博志寫的,除了民進黨外,中研院、經濟學會也舉辦了多場活動批評「六年國建」,當年的閣揆郝伯村,是被外界視為獨裁的軍人閣揆,而李登輝、郭婉容更是許多持反對意見的經濟學者的老師。

陳博志是郭婉容的學生,但是包括他在內,很多人都跑出來反對,當時在中研院的活動上,有台灣經濟學界推手的于宗先院士還在反對活動上說了一句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讓在場參與的學生都很受感動。

總統主委都是老師,于宗先:「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當時台灣剛解嚴不久,總統也還沒正式民選,學界以及社會上有這樣反對的聲音,當時政府是怎麼反應呢?

就在民進黨召開民間經濟會議之後的兩天,李登輝總統先是請財經小組的顧問們吃飯,當時李總統一看到陳博志,就跟陳博志說:「你現在最有名了」,陳博志回答李總統說:「我都在罵人,有什麼用?」李總統只說了一句話:「沒有關係,我說沒有關係,就沒有關係!」而這句話讓陳博志印象深刻,一直到今天都難以忘記。

除了李總統請大家坐下來聽聽經濟學界不同的意見,後來經建會主委郭婉容也跟陳博志上平面媒體上辯論(刊登在當時的自立晚報),甚至被視為獨裁軍頭的行政院長郝柏村,也把這些持反對意見的經濟學者都找去,「郝當時把大家找去,並不是在說服大家,而是讓每個人暢所欲言,聽聽大家不同的想法。」陳博志回憶。

後來這個六年國建計畫,就在執政者聽取大家不同的意見,所有人一次又一次深入的討論後,最後8兆8千億元砍掉一半之後又砍一半,最後砍成2兆,且高鐵的路線也更改(由原本的山線調整成現在的路線),雖然有些事情沒辦法調整也沒辦法改變,但是至少在經費以及先後順序上已經有大幅度的調整。

李登輝:「我說沒有關係就沒有關係」

當年剛解嚴不久,李、郝、郭這幾位其實也都是被外界認為是強勢的人,但是李總統很明確地告訴大家:「有不同的意見,說出來沒關係」,郭婉容也願意上媒體跟不同意見者辯論,郝也找不同意見者來談,「這是j快30年前的事情,照理說快30年的時間過去,這中間台灣也經過六次的總統大選、三次政黨輪替,已經是民主時代,那現在的政府是怎麼面對以及處理不同的意見?不是應該有更進步的處理方式嗎?」陳博志感慨。

陳博志表示,當時李總統那一句:「『我說沒有關係就沒有關係,』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句話。這代表著不同的意見、批評,繼續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其實是得到李總統支持的。」但上台前一直強調將會是有史以來最會溝通的蔡政府,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聽到有人說這樣的話。

2016年3月還沒上任,當時還是準總統身份的蔡總統,參加一場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TiEA)的活動,並在會員大會發表談話。當時準總統蔡英文對著新任理事長林之晨說:「年輕人不要怕跟政府機關打交道,不用太溫良恭儉讓。」

她也提到民進黨文化特色,「我相信未來政府也會有這樣的雅量。如果第一次聽不見,大聲一點;如果第二次再聽不見,你可以更大聲一點;第三次再聽不見的時候,你可以拍桌子。」

蔡英文:「我聽到了以後就不用再繼續那樣大聲了」

時隔一年多,蔡總統在今年5月11日「第24屆全國十大傑出愛心媽媽慈暉獎」時表示,有人說,她執政後,為什麼街上那麼多人、聲音那麼大?「我的意思是說,你有事情就大聲講嘛,但是,我聽到了以後就不用再繼續那樣大聲了」。

其實問題不在於大聲或是拍桌,也不在於總統是不是聽到就好,因為光是聽到是不夠了,陳博志認為,對於政府提出的公共政策,持不同意見的人要檢討,當然政府自己更要檢討,甚至總統或是閣揆都可以告訴大家,大家來討論來講道理,如果大家都贊成,那就照個做,如果不贊成,也請提出反對的理由。

蔡政府執政一年多來,陳博志發現,不管是馬政府或是蔡政府都有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一個政策推出來,被反對或是有不一樣的聲音,他們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溝通不足」、「宣傳不夠」,然後就要政務官下鄉去說明。當時馬政府的ECFA就是要政務官下鄉說明,這次的前瞻計畫也一樣。

除了第一時間以「宣傳不夠」回應外,接著就是不斷的透過府院黨等管道,不停的對外說明,宣傳自己這個政策有多棒多好,甚至一直回頭去反擊不同意見的人,用一種防衛的心態,透過更多的宣傳或是用鬥臭別人的方式來捍衛自己。

宣傳不夠?雙英都要政務官下鄉

對於外界的種種批評,陳博志說:「請政府不要告訴我們,這個政策、這個建設有多好,而是要告訴我們,這個政策或是建設為什麼比其他的要優先,比其他的還值得優先去做。」

最近為了前瞻建設,蔡政府裡頭不少閣員,甚至把當年戒嚴時期,蔣經國總統說過的話:「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掛在嘴邊,但是陳博志反問:在國家的錢並不充裕,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100件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事情,要怎麼選擇?難道100件通通一起來?」凡事總有取捨,事情總有先後順序,而領導人就是要聽不同的意見之後做出選擇。

五年前小英基金會的某次青年人研討會要身為董事的陳博志講話,當時陳博志只講一句話「要記得,即使是敵人說的話,也有一些可以參考的道理。」多年來他也常向參政的朋友們引述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說的:「任何重大政策若未聽過反對的意見,就不要採行。」因為他認為,這是領導者基本該具有的謙卑。

只是這個聽意見是要聽不同的地方,而不是只選擇自己想要聽的就好,因為一個國家或是社會如果真的想要進步、想要成功,就要多聽別人的意見,聽了之後真正的去傾聽去檢討,「這樣的傾聽跟檢討,是跟不斷透過政治放話,直覺式的反駁是不一樣的。」陳博志說。

彼得杜拉克曾經說:「對許多國家的政府來說,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辦法進行拋棄。面對一個過時的政策或方案、已完成了任務的或是行不通的政策,政府的反應通常是:我們再加倍努力吧。」問題是對於一個過時的政策或是方案,是在怎麼努力都沒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