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台股飆漲 上海A股獨憔悴 中國經濟已經揭開失落10年序幕

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飽受美中脫鉤和房市蕭條的蹂躪,正悄悄拉開失落10年的序幕,眼下美股跟東北亞股市牛氣沖天,但陸股死氣沉沉,中國的房地產繁榮已轉向蕭條,留下了沉重的債務遺產,都是最好的證據。

美股道瓊指數周四上揚160點,連續9個交易日收紅,創下2017年9月以來最長的連漲紀錄,今年來上漲6.3%,那指今年來大漲35.4%,費城半導體指數同期飆漲46.5%。

美國AI熱潮推升日韓台股

「東北亞3傑」跟著美國AI熱潮吃香喝辣,台股加權指數今年來上揚19.7%,日股日經指數同期大漲25.6%,韓股Kospi上揚17.1%。

但是陸股走自己的路,盤整幾個月,7月21日上證指數跌破3200點,來到3168點附近,創下7月份新低,科技公司雲集的深圳創業板更慘,一度創今年新低。

《華爾街日報》7月21日一篇文章分析,中國經濟病入膏肓,已經悄悄揭開失落10年的序幕。

中國經濟通貨緊縮

眼前中國經濟通貨緊縮,勞動力正在萎縮和老齡化,房地產繁榮轉向蕭條,留下沉重的債務負擔;現金充裕的消費者不敢花錢,大家可以把當今中國步履蹣跚的經濟與日本失落10年之初景象,做一個對比。

中國股市投資人失落的時間更長,超過10年,目前上海A股低於2007年,上市公司平均每股盈餘持平於2013年,難怪中國股市本益比約為13.3倍,堪稱全球最便宜的股票,但還是乏人問津。

問題在於,最近一連串疲軟經濟數據凸顯的悲觀情緒是否過頭, 中國是否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未富先老,使得情況變得更糟?或者一旦疫情後混亂消退,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創新精神的菁英能夠將麻煩拋在腦後,從而擺脫房市低迷嗎?

要理解這些問題,就要回到基礎常識。經濟增長依賴3大元素:更多人、更多資本或更好利用工人和資本,創造更高的生產力。

去年中國人口開始減少

首先,中國不會有更多的工人,因為去年人口開始減少。之前向經濟投入更多資本導致經濟陷入當前的問題:公司和政府借了太多的錢來建設。

最後剩下生產力了。前往上海這座閃閃發光大都市的美國遊客,乘坐高鐵前往北京,以手機APP支付所有費用,對線上支付技術感到驚嘆。

除了統計數據之外,生產力無處不在。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以後,生產力曾經歷非凡的增長時期,但是過去10多年,生產力逐漸下降。獲利疲軟和股價長期低迷,是生產力疲軟自然產生的結果,政府卻阻礙生產力的提高。

從目前的情況就可以看出需要改進的程度有多大。今年6月份,中國通貨膨脹為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幅連續5個月下降,創下2003年以來最長連跌紀錄。

6月份中國出口大跌12%

根據從2008年開始統計的數據,中國扣除食品跟能源的核心CPI只有在新冠疫情和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出現過更低的數據,2008年第2季經濟增長3.2%,低於金融危機至新冠疫情期間任何一季的增長率,凡是期望解封後經濟起飛的心情全部落空了。

馬修斯亞洲公司(Matthews Asia)的投資策略師羅斯曼 (Andy Rothman)表示,很多外國人沒有意識到3年防疫封鎖的創傷剛剛出現,居民記憶猶新。」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也受到全球疫情後製成品需求疲軟的打擊,所以,6月份中國出口大跌12%。

其中的危險在於,經濟跟出口下降趨勢只是開始。中國解封後問題的根源是經濟發展長期失衡,簡單來說,中國在房地產等非生產性資產的借貸和投資過多,消費支出受到壓抑。

經濟發展長期失衡

雖然以前曾興起一波波建築業的投機熱潮,但它只會讓整體經濟增長顯得黯然失色。現在房市派對已經結束,建設支出在GDP的占比高達25%到30%之間,反而變成拖累,高占比必須收縮。

這樣一來,中國就走上日本房市泡滅破滅後的老路。如果政府假裝沒事,繼續向中國恆大集團等陷入困境的開發商提供貸款,這些地產商就會變成殭屍,浪費經濟資源。

假設開發商被迫重組和倒閉,它們就會拖欠貸款,給放款的金融機構帶來損失,並且暫時壓制經濟增長,但是可以釋放工人和資本,使他們重新分配到生產力更高的產業,短期的痛苦是為了長期的收穫。

日本選擇前一種模式,將房市泡沫的痛苦分散到未來數十年的疲弱經濟增長中,而不是選擇劇烈短期陣痛、然後開創新經濟的模式。

中國有一些優勢

正如瑞銀集團前首席經濟學家、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所說,中國有一些優勢。大銀行歸國家所有,這和日本大不同,因此中國大型國有銀行不會倒閉。

儘管中國青年勞動力持續減少,但其人口結構比日本年輕得多,中國仍有足夠潛力實現純粹的人口增長,以趕上世界其他國家,因為比起1990年代日本泡沫破滅時的日本人民,現在中國人民貧窮許多。

日本有些教訓值得中國學習,中國共產黨喉舌《人民日報》2016年發表匿名評論文章警告房市泡沫的危險,之後中國經濟學家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研究。

可惜計畫趕不上變化,都沒有發揮作用。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耶魯大學法學院高級研究員羅奇(Stephen Roach)表示,在2016年以後,中國經常討論轉向消費拉動型的經濟增長,卻很少採取行動。

他表示,2016 年,匿名作者非常擔心債務密集型增長,但實際上,隨後7年債務真的大幅增長了。

中國需要停止通過舉債來解決問題

中國需要停止通過舉債來解決問題,並鼓勵國內消費支出和提高生產力。但在政治上,領導人很難告訴民眾:他們在泡沫期間買的爛尾樓可能永遠不會完工,也很難放手讓政商關係良好的開發商倒閉,或是收回對出口商的支持。

過去幾年,中國民間補習班等教培業以及生產力最高的高科技業受到監管機關打壓,北京到處槓上華盛頓,導致先進晶片和設備進口受到管制。

但是短期內科技巨頭鬆口氣了,算是一種小利多。7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證監會宣佈對螞蟻集團及旗下機構處以71.23億元人民幣(下同)罰款,並關停旗下的「相互寶」業務。同時被處罰的還有騰訊旗下的「財付通」,被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5.66億元,罰款24.27億元。

有多頭寄望監管放鬆後中國科技巨頭起飛,但這是塵埃落定還是監管常態化?值得投資人深思。習近平國家主席最終可能希望提高生產力,來實現更好的經濟增長,但是過去經驗表明投資人對此不應抱有太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