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報導,台灣大型銀行將業務和徵才重點轉向東南亞,因為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台灣高科技和紡織製造企業客戶力求供應鏈多元化,遠離中國大陸。
國泰世華銀行在越南的員工人數大增75%
國泰世華銀行是台灣資產第二大銀行,隸屬於國泰金融集團,其東南亞業務負責人Benny Miao表示,從2020年到2022年,國泰世華銀行在越南的員工人數大增75%,新加坡員工人數增加三分之一以上。
Benny Miao接受《彭博》專訪時表示,實際上,該銀行的擴張計劃的核心不在中國,越南、印尼和柬埔寨才是重點國家。
「我們正在研究客戶還會去哪裡,這是決定我們想要做什麼,以及我們在每個相關市場進行多大投資的重要因素。」他強調。
這些舉措出台之際,亞洲供應商面臨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出去的壓力。40多年來中國號稱「世界工廠」,有許多工廠,製造運動鞋、汽車零件、電子零組件、組裝智慧手機等各式各樣產品。
中國的一體化供應鏈時代開始崩潰
但是國際潮流發生巨大變化, 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對一些進口中國商品開徵高額關稅,美中爆發貿易戰,中國的全球化和一體化供應鏈時代開始崩潰,外商開始撤離中國,在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角力加劇後外商撤離速度更快、撤資的家數更多。有些中國本土製造商也將部分供應鏈轉移出中國,以管理風險。
台灣國泰世華銀行的主管Benny Miao強調「從經濟規模來看,中國仍然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只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地方。」
以往台商為中國主力投資者,如今也因中國競爭加劇和勞動力成本上升而退出大陸。Benny Miao說,最近,製造商紛紛撤出中國,因為客戶要求他們在中國以外實現供應鏈多元化,這正在加速這種轉變。
歐美客戶要求製造商採取「中國+1」策略
「台商很多買家要麼是歐洲人,要麼是美國人,所以歐美客戶給他們指示,『我需要你做+1』,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推動力。」他說,「中國+1」指的是避免只在中國投資的商業策略。
國泰世華銀行的舉措與台灣的銀行業大幅遠離中國的舉措同時發生,這些銀行已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曝險削減至至少10年來最低水準。2023年第一季,台灣的銀行業在中國的貸款、投資和銀行間交易總額銳減18%。
更廣泛來看,台灣企業2022年在中國的新增投資減少14%。另一方面,根據經濟部的報告,對東南亞的投資增長到占台灣外國投資總額的一半左右。
三大類製造商減少對中國工廠的依賴
市場研究公司 Forrester總監夏爾馬 (Ashutosh Sharma)對美國媒體《商業內幕》表示:「光是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本身可能不會導致大規模供應鏈重組,但是中國極端清零防疫的措施確實帶來更多視角、更多刺激、更多火上澆油。」
福特汽車的高級管理人員坎尼斯 (Ted Cannis)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整個汽車供應鏈重新思考物流營運方向,供應鏈將成為未來10年的焦點。
三大類製造商減少對中國工廠的依賴,首先為蘋果與其代工廠商都在撤離中國,蘋果已經將部分iPhone生產線轉移到印度,正在探索將平板電腦iPad產線轉移到印度。
電子、晶片供應鏈、汽車零件商撤離中國
蘋果的最大合作夥伴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3月份在法說會上表示,該公司不僅需要擴大中國的業務,還需要擴大美國、越南、印度和墨西哥等國家的業務。
第二,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承諾斥資400億美元在美國建造2座新的晶圓廠,台積電從2004年開始在中國生產,台積電18家晶圓廠中有2家位於中國,16家晶圓廠仍在台灣。沒有跡象表明台積電將完全離開中國,但是它正在擴大台灣跟美國的產能。
第三,日本汽車製造商馬自達曾主導中國的汽車零組件生產,但現在它已經改變這一立場,正在將部分零組件的生產轉回日本。馬自達去年8 月表示,要求零組件供應商在中國境外生產零組件,同時增加日本的庫存。
國泰世華銀行在東南亞主攻企業金融
東南亞是撤離中國的台商與外商首選,國泰世華主管Benny Miao表示,國泰世華在東南亞的業務主要集中在企業金融業務。該銀行為企業客戶提供金融登記、有關地方政府和法律諮詢等服務。
台灣其他銀行也利用中國與東南亞之間資本流動。新加坡第二大銀行華僑銀行最近公佈提高大中華區與東南亞業務收入的目標。
根據國泰世華銀行的控股公司國泰金融集團公告,由於外匯對沖成本增加和投資收益下降,第一季盈餘下滑。 然而,與去年同期相比,銀行的獲利增長33%,達到92億元新台幣(2.94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