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登革熱疫情持續延燒,疾管署25日公布出現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死亡個案,為台南市40多歲女性,發病5天後死亡,另上週新增206例本土登革熱,集中在台南市。
疾管署指出,個案於7月16日出現發燒症狀,因症狀未改善於7月18日就醫住院治療,並經醫院通報檢驗後確診;經醫師同時診斷有熱衰竭情形,後於7月21日因病況惡化不幸過世。
近日台灣天氣高溫且多雨,導致南部登革熱疫情擴散,不僅台南、高雄等縣市出現多起案例,甚至連過去少有疫情傳出的雲林、南投都有病例現蹤。7月18日南投與台中,也已經有出現境外移入的登革熱案例。
有專家表示施打疫苗是對抗傳染病擴散最有效的手段,但由於登革熱病毒有4種類別,目前整個東南亞地區4型病毒皆有,各種型別都有可能入侵,也增加疫苗研發的困難度。在缺乏有效疫苗與藥物的情況下,避免重複感染就要盡量減少病媒蚊滋生環境,以避免被叮咬的風險。
由於登革熱疫情再起,是否有其他更積極的防治作為?
雲林古坑荷苞村僅約1500人,適合「沃爾巴」試驗滅蚊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在臉書發文指出,近十年來運用野放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r)菌感染的雄蚊,經過自然交配減少雌蚊數量的「以蚊制蚊」的防治方法逐漸成熟,「這種生物防蚊法在一些國家使用的結果發現,雌斑蚊的數量、登革熱感染和重症數都有近8成甚至8成以上的減量效果。」
他表示,「在南台灣各地方政府使盡力氣、動員社會進行孳生源清除消毒仍然無法完全達到預期的減蚊效果的情況下,中央政府不妨審慎考慮導入野放沃爾巴克氏體菌感染的雄蚊的生物防蚊法,來補足現在用行為和化學法防蚊的限制和不足,看看這種創新作法能不能協助地方政府消滅存在登革熱的流行區和潛在風險區中斑蚊滋長的防蚊死角。」
詹長權在接受《信傳媒》訪問時也指出,「雲林縣古坑鄉約3萬多人口,荷苞村只有1,548人(統計至112年6月),從人口數量很適合進行野放Wolbachia防蚊試驗。」他提到,因為Wolbachia防蚊有許多配套措施要做,包括蚊蟲數量、種類、密度和登革熱感染人數和型態的監控,斑蚊內和人體內病毒的定序、人群血清抗原抗體的持續篩檢等都是必要的配套措施。
他認為政府不妨試試Wolbachia防蚊,如果成功可以不影響竹筍生產方式,也可以避免噴藥防蚊的食安問題,並強調,「政府與其發錢補貼農民、作廢已經生產的竹筍,還不如試看看以蚊制蚊的方法來防疫兼護農。」
疾管署表目前「大流行」不適合...詹長權:日確診上百或上千例才是大流行
而國衛院日前也表示,近年來針對「沃爾巴氏菌」於埃及斑蚊雄蚊的研究已有初步成效,從實驗室研究發現對抗登革熱有不錯的成果。
但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在23日記者會中回應表示,上午疾管署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此防蚊方法,「但與會專家認為這種防治技術,不適合在目前『大流行』階段實施,但可作為將來登革熱防治的參考。」
對此,詹長權回應表示,「台灣現在是新流行的前端還不到大流行的階段,以2015年的流行趨勢為例,要日確診上百例或是上千例才是進入大流行的階段。」
他以印尼日惹(Yogyakarta)為例,「Wolbachia在31萬人、26平方公里的地方成功讓登革熱感染率降77%,住院率降86%。在整個釋放過程之中,釋放的12個區有67個感染、13個住院;對照區有318個確診、120個住院。雲林古坑70-80個登革熱確診的疫情,還在印尼經驗的範圍內。」
登革熱會北移嗎?個人如何防護?
而隨著平均溫度升高,登革熱會北移嗎?中部出現登革熱案例與否會是重要的觀察指標嗎?
國衛院國家蚊媒防治研究中心首席防疫顧問陳錦生解釋,「埃及斑蚊目前只分布在嘉義以南,溫度雖然是原因之一,但在夏天北部氣溫有時不遜於南部,埃及斑蚊也未曾在北部發現,可見溫度不是唯一原因。」
他進一步指出,而白線斑蚊雖是次要病媒蚊,卻分布於全島,「因此北部、中部偶有登革熱發生,其原因與南部一樣,有境外帶原者將病毒帶入,由白線斑蚊傳播,並非隨埃及斑蚊北漂而來。除非中部發現埃及斑蚊分布,否則『北漂』一說尚無明確證據。」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溫在弘指出,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2022年的最新評估報告,也證實氣候變遷將明確提高蟲媒傳染病的發病風險。「因此,氣候暖化加上人群在南北城市之間的快速移動,很有可能從零星個案,發展成在地局部群聚,進而形成城市之間傳播的疫情。」
陳錦生也提醒民眾,事實上台灣沒有真正的本土登革熱,大多是境外移入引起的,「因此呼籲赴東南亞疫區的旅客要使用有效的防蚊藥劑,做好自己的防護,海關也要加強宣導,才能將登革病毒阻絕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