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的某天,麵條與肉包因為細故而發生爭執,雙方便大打出手,但是肉包因為太肉腳,被麵條打的落花流水,於是在離去時,對麵條撂下一句:「好膽別走,我去叫伙伴來教訓你」肉包就去約了煎包、饅頭、麵包等,準備去找麵條理論理論,就在路上遇到了泡麵,肉包等人於是圍住了泡麵一陣毒打,泡麵被青紅皂白打了一頓後,問肉包為何打他肉包回答:麵條,別以為燙了頭髮,我就不認得你!(取材自麵條族大戰完整篇,一場42回合的大戰)
20多年前包子和麵條大戰的故事一直上演到今天,只是主角換成了餐廳老板、學生,和網民酸民們的戰爭,到底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糟蹋米不是新聞,吃不到飯才是新聞
如果不是「白飯之亂」,大家不會想到米飯對大學生如此重要,或是我們忽視了稻米、米飯的價值。
中原中國自古以來所吃的「米」並不是今天的大米,而是五穀的麻、黍、稷、麥、菽,過去所稱的「米」,其實都是今天的小米。今天的米被稱為大米,是相對於這五穀的「小」,大米是宋朝從南方雲南、百粵引進的,是種在水田裡,個子矮,但是果實大,提供了充份的熱量來源,造就後來吳越富庶的江南魚米之鄉。日本也以稻米為主食,日本又教韓國人種稻,後來中國東北鮮族又在東北種稻,所以才有今天東北黑土地上的東北大米,又以哈爾濱的五常出產的「五常大米」最為聞名。
如果把大米、小米拿來編「米的戰爭」大概也可以沒完沒了,絕對比麵族大戰更精彩。飲食文化西風東漸,台灣人吃麵食越來越多,自2000年加入WTO,開放糧食進口,今天台灣的熱量來源中,只有30%來自於台產,其他皆為進口,而且米也進口,而台灣本土米的土地、肥料、儲運成本高,價格難與進口米競爭,所以台產米的生產量多於銷售量,所以稻農開始轉作,甚至改為「種電」,千畝良田插上了太陽能板,未來還能回復成稻田嗎?
省電不如不要浪費米
台灣的稻米「產量過剩」是假象,因為進口米一台斤20多元,而台產米就要30元以上,若是花東米則要50元之譜,一般的自助餐、快炒店,甚至大飯店,都是用進口米。以台灣米之光池上為例,所謂「池上便當」有幾顆是真的池上米?一碗飯要近100克的米,光是米就要6元以上,除非一碗飯賣12元以上。進口米就不到一半的價錢,白飯盡量加吧。
因為使用進口米便宜,餐廳、商家、消費者都不在乎白飯加多少,吃不完丟了也不心疼,所以我們看看廚餘桶,最明顯的就是白飯。今天大家喊著要省電,不開冷氣,冷氣開一小時用電1-3度,大約5-10元,如此節省,為何不省一些白飯呢?
如此糟塌糧食,在小時候祖輩的說法是會遭天譴的,小時候外公外婆叫我一定要把飯碗的米吃乾淨,剩多少顆米,臉上就會長幾顆麻子。這種說法可能是他們小時候天花流行時代流傳的,今天天花絕跡,米飯便宜,早已無此說法。
我自幼在家都是吃配給的軍糧,所以都是放了多年又黃又柴的陳米,家中對米的評價,不是香不香,口感如何,而是這次的米中沙子、小石子的多少,但至少比抗戰、逃難時吃的「八寶飯」好多了。(所謂「八寶飯」,是米飯中含有各種雜質、雜物,有時還有小釘子、鐵屑等,小蟲子更是不在話下,吃到就當打牙祭,補充蛋白質)。所以小時候吃飯不太細嚼慢嚥,而是大口吞飯,因為如果嚼得太多,咬到小石子,牙齒就崩了,划不來。
我一直不重視米,另一方則是小時候眷村受到美援影響,發麵粉,教大家做麵包、蛋糕(沒有教做傳統的饅頭、麵食),家中還發了價值2百元的烤箱。另一方面大家都認為吃麵的長得高,這都是一種文化夾帶著糧食的輸出,讓不產麥的台灣今天吃更多的麵,而不是米,這也是長期美式飲食文化薰陶的結果。
重新建立台灣國產米的潮流
很多人不吃飯,是因為白米飯的升糖指數(GI值)高達90左右,(其實麵包,哪怕是全麥的也差不多),60年前吃的米,大多是糙米,因為碾米機較原始,要吃到白米,就要多碾幾次,所以價錢較貴,有錢人才吃得起,而糙米的GI值即在50多,即使糖尿病人也可以吃一些。今天因為碾米技術精進,碾個6、7次,甚至水洗研磨,米只剩下了純澱粉,其他的營養物質全都被碾掉了,進入粗糠,當養雞的墊料。
原本米糠是做米油的好材料,而且米油的營養、健康價值比橄欖油還好,但因為30多年前的米糠油多氯聯苯事件,米油在市場上已絕跡多年。這也是我們浪費稻米的一個例子。
許多溫室氣體的研究,也對水稻相對不友善,因為水稻需要湛水(水稻耐淹水,雜草則無法在水中生長,用淹水來抑制雜草,同時確保水稻可以吸收足夠水份,長高長壯,才能結穗纍纍有好收成。)湛水會隔絕土壤中的空氣,讓土中的有機物質無「無氧發酵」,產生甲烷,一噸的甲烷排放,相當20-28噸的二氧化碳,就成了農業碳排放僅次於養牛的「元凶」,所以有吃麵好於吃米飯的說法。
但是我仔細看了這些討伐水稻的文章,發現他們都是以每單位「蛋白質」的溫室氣體排放作比較,這對米顯然不公平,因為麵的蛋白質比米多得多,如果換成糙米,而不是白米,這比率就會降下來。如果單位是以澱粉或熱量作分母,每單位的熱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又會少了一些。以國際上畢竟歐美國家有很精明能幹的小麥協會,東南亞盛產稻米卻沒有精幹的聯合組織可以對抗,所以在溫室氣體的「鄙視鏈」上,稻米顯然只能屈居了下風。
以上是我對大米的一些看法,不論白飯之亂孰是孰非,白飯是無辜的,不該被拿來犧牲,我們要確保大學生除了吃得飽飯,更要吃得飽飯,除了不要浪費米外,更應該讓米食多樣化,吸引年輕人多吃米飯;也要鼓勵大家多吃糙米,不只為了節能減碳,更是為了健康,以及讓國產米有更好的市場。
圖組:看看日本人對國產米的態度
一般餐廳在選擇米時,都有糙米(玄米)可選。(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日本人吃米講究產地來源,而且強調新米。這也是一家白飯吃到飽的店,大大的宣傳新米到店。(圖片來源/方儉提供)
日本人對「國產米」的迷戀無所不在,即使福島受到311核災荼毒,但是仍強調「福島米」,不論大小餐或是便利店都強調「國產米使用」。在台灣去池上的餐廳,有幾家敢說自己的飯每粒都是池上的?(圖片來源/方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