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咸安宮建於清朝道光年間,主祀保生大帝,日本昭和時期重修成現今格局,民國97年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因建築年久失修,所幸彰化縣政府積極爭取中央補助經費,並禮聘傳統建築工藝大師加入修復工程,費時兩年終於修復完成,讓地方的信仰中心得以持續守護鄉民。
神靈保佑 危而復安
大城鄉是以咸安宮為中心,逐漸形成聚落和市街的鄉鎮,這種廟街型態,也常見於台灣其他鄉鎮市。而咸安宮就是大城人的信仰中心、是大城精神的守護者,以及大城歷史的見證者。
根據《彰化縣志》的記載,清朝治台時期,彰化縣境共有兩座保生大帝廟,一座位於縣城南門內﹙今彰化市慶安宮﹚,另一座位於「大城厝街」,也就是今日大城鄉的咸安宮。
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或吳真人,本名吳夲(ㄊㄠ),宋朝福建路同安縣白礁鄉人,相傳醫道精湛,一生救人無數,飛升後,閩南百姓感其恩德而立廟奉祀,為福建同安移民的守護神,早在鄭成功入台之前,即有移民在台建廟祭祀,守護當地百姓度過拚搏墾荒的那段艱難歲月。
大城鄉西瀕台灣海峽,南倚濁水溪口,是個典型風頭水尾、土地貧脊的地方。雖然自然條件不佳,但是早在明朝末年即有福建同安吳姓移民攜族人來此墾殖,逐漸形成聚落。相傳1666年當地爆發瘟疫,由於疫情嚴重,死傷枕藉,倖存者幾乎就要廢村他去,吳姓移民不忍前功盡棄,遂回同安縣白礁鄉故里祖廟迎請保生大帝金身來此護佑鄉民,而人心始安,瘟疫遂解。因此,在1674年3月,居民集資建土埆厝供奉神尊,賴神靈保佑,居民得以安居樂業,人口日漸繁盛,漸具規模。
求安咸安 殿宇肇基
1821年,因為大城地區人口繁衍,逐漸以廟宇為中心形成市街。而伴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信眾開始有經濟能力可以為神明改善居住環境,於是在地方仕紳的倡議下,土埆厝變成廟宇,並被命名為「咸安宮」。
如今咸安宮大殿虎爺前方的石香爐中央刻著「保生大帝」四個大字,兩邊刻有敬獻者姓名及設置年代道光7年的字樣,證明清朝道光年間這座廟宇即已存在的事實。這個石香爐,也就成了「咸安宮」的鎮廟之寶。
後來又經過100多年,當初興建的小廟宇在歲月的淘洗下,逐漸破舊。1928年,地方仕紳召集村民共商改建事宜,全場一致贊成。同年冬季,咸安宮開始動工重建,當時所需建材如福杉、石料等均自大陸購進,建築、石雕、木雕、繪畫等均聘請大陸一流匠師主持完成。1930年仲秋,新廟落成,共耗費當時日幣1萬9,000餘元,除部分來自廟產外,多數均由鄉民募捐。
而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咸安宮陸續於民國49年整修部分彩繪和梁柱、民國61年整修三川殿屋頂,以及民國75年增建後殿等,不過廟宇主體基本上仍維持著1930年重建時的模樣。
宗教勝境 藝術瑰寶
現在的咸安宮,正殿主祀保生大帝,陪祀的有張天師、池府千歲、中壇元帥、文昌帝君、魁星爺等眾神明,後殿則供奉觀世音菩薩、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整座廟宇建築格局屬面寬三開間、三進兩落的典型閩南式建築,由外而內包括三川殿、左右過水廊夾一天井、拜殿、正殿和後殿。三川脊屋頂上雕塑各種人物花草鳥獸等剪黏圖像,正殿為三通五瓜之木構建築,廟中石雕龍柱、石獅、門神彩繪、木雕、石雕應有盡有,美輪美奐。
廟宇屋頂三川脊中脊上立有福祿壽三仙,左右為雙龍回首的剪黏;前簷廊左右各立一根龍柱,柱頭呈八角形狀,柱頂接蓮花形木構件,上承屋簷。拜殿與正殿屋頂形制為硬山燕尾式,正脊上飾以寶塔與雙龍剪黏,垂脊上有各式歷史及神話故事人物的剪黏。
作為大城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咸安宮以其特殊的歷史和文化資產價值,民國97年4月11日登錄為歷史建築。廟中保存許多可茲紀念的文物,如:製作於清道光年間的石香爐、歷代整修記載整建沿革及捐款信士芳名的石碑、高懸神殿刻有「保佑群生」、「大德曰生」的古匾、以及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繪、書法,極具觀賞和保存的藝術價值。
由於自1930年廟宇重建落成後的近百年間,咸安宮限於財力,只進行了幾次零星的整修,也是因為只進行零星的整修,導致許多未整修的地方,因年久失修而瀕臨崩壞,許多當年的建築部件包括地板、石刻、木雕、彩繪乃至廟宇承重的大梁都有風化蛀蝕的痕跡,因此廟方和地方人士擔心這座當地最具文化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建築面臨整修無門的窘境,於是開始奔走爭取政府的支持。
修復重責大任 禮聘名匠師共修
過去咸安宮曾進行零星整修,因為當時對古蹟修復的概念尚未建立完備,又缺乏專家學者的指導,許多的修復,如:將廟宇屋頂原本的薄仔瓦片改成宮瓦導致椽樑木材因無法透氣而加速損壞、地板由六角磚改成磨石子造成古意盡失、石灰牆改成水泥牆、石灰剪黏改成馬賽克、正殿木材圓柱改成灰山岩圓柱及龍柱……等等,都造成古蹟原貌及韻味的巨大破壞,非常可惜。
民國100年,彰化縣文化局完成咸安宮第一階段修復及再利用的調查報告,民國106年進行工程規畫,民國108年積極爭取2,800多萬元經費,於同年底開工修復。
廟方表示,古蹟的整修是一門極其複雜且耗時的工作,它必須經過嚴謹的考據和論證,也不是一般工程從業者能力所及的。從計畫之初到施工復建,參與者都必須是學有專精的專家和匠師。而且古蹟的修復還不是簡單的恢復原貌即可,它還得兼容過去與現在的異同,解決歷史文化與現代工藝的扞格,並以現代的思維和方法,尋找歷史推移中所消失的細節與記憶。
因此這次整個修復工程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此修復團隊特別聘請彩繪匠師陳敦仁、大木作匠師蘇福壽、小木作匠師孫國輝、泥作匠師林洋慶、剪黏泥塑匠師王武雄等精通古蹟修復的匠師們,通力完成整個修復工程,廟方也深感責任重大,因此也派員隨時監工,而他們精湛的手藝和力求完美的匠師精神,也不負眾望,讓咸安宮百年風華得以再現。
歷時3年,終於民國111年8月完成包括屋面、屋脊、大木作、泥作、彩繪、剪黏泥塑及蟲蟻防潮等的修復,同年8月27日,大城咸安宮冠蓋雲集,地方民代、仕紳齊聚團拜,以辦喜事的心情一同慶賀大城咸安宮重修竣工,也顯示地方鄉親熱切期盼著咸安宮整修完成的心情。
串聯西南角景點 持續守護下一個百年
縱觀大城咸安宮300多年的肇建與演變,與台灣大多數的百年古剎大同小異,剛開始是由最早的移民攜帶神明香火渡海來台,而後在生活稍稍安定、粗具經濟條件後,一步步由草寮、土埆厝的供奉,再到正式建廟奉祀。而當地也是以廟宇為中心,隨著人口增加逐步形成生活圈,然後成為村鎮,這就是極富台灣色彩的廟街文化,也見證了大城的發展史。
大城咸安宮是地方的信仰中心及鄉民的感情依附,許多旅外的鄉親只要回鄉就會來咸安宮參拜,如今修復完成後更能彰顯大城的在地特色,並以宗教信仰中心為依託,進而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前來參拜,更能結合周邊王功海牛文化及二林鎮的文化資產景觀等特色景點,以點、線、面串聯起來,為彰化西南角再創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