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5旬男突倒地竟發現晚期「攝護腺癌」 醫:有無家族史應從「這個年齡」開始檢查

醫療保健

許多醫學研究顯示,現代社會威脅男性健康的疾病日漸增長,不間斷地嚴重影響男性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性命。

據統計,台灣2023年男性的平均壽命遠比女性少6-7歲,排除癌症、三高、慢性病、過勞、肥胖、甚至自殺死亡等因素,攝護腺疾病、性功能障礙、性病等更是廣泛危害男性健康的重要因素,平均50歲以上的男性,至少有半數有著相關困擾。

而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台灣每年約有將近5,000位攝護腺癌的新個案,其中約有30-40%為晚期攝護腺癌患者,晚期患者中又有近90%有癌細胞骨轉移的情況。攝護腺(前列腺)癌已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排名第6位,男性十大好發癌症的第5位,共有7,115位新發個案,發生率為35.83人/每10萬人口。

但其實前列腺癌若能早期發現,經適當治療後,預後頗為良好。究竟該如何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甚至預防攝護腺癌的發生呢?

5旬男突癱瘓在地,竟確診晚期攝護腺癌

53歲的黃先生(化名)平時從事藍領工作,育有一雙子女的他更是家中經濟支柱。某天下班回家,突然感覺雙腿無力跌坐地上,想要起身卻發現下半身一點知覺都沒有,家人見狀後緊急將他送往急診。

一開始都以為是工作上出力不慎造成脊椎受傷,沒想到經抽血及其他相關檢查後發現,黃先生的攝護腺癌指數(PSA)已經破千(正常PSA <4 ng/mL),且有癌細胞骨轉移的狀況,確診為晚期攝護腺癌,若不積極治療恐只剩下1-2年的時間。

黃先生的主治醫師、亞東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鍾旭東表示,早期攝護腺癌通常沒什麼症狀,因此患者多半無感。「但是,當腫瘤逐漸侵犯尿道及膀胱,會有排尿不順或是一直有尿意卻難以排乾淨的情形,嚴重者還可能出現尿瀦留、血尿、尿失禁等症狀;若是到晚期發生骨轉移時才發現,還會有骨頭疼痛、行動不便,甚至是病理性骨折的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男性40歲起、無家族史50歲起應開始檢查

那麼針對晚期攝護腺癌該如何治療?

鍾旭東指出,針對轉移性攝護腺癌病患的治療方式,除了常見的化療外,還有荷爾蒙治療及放射性同位素治療,須依照患者身體狀況做客製化規劃。「根據臨床上經驗,荷爾蒙治療比化療副作用小,也能降低攝護腺癌指數,但對於骨轉移造成的疼痛抑制效果有限。」

他表示,「當癌細胞開始侵蝕骨頭,建議使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治療,能減緩患者的疼痛及延緩病理性骨折發生外,更能讓病患保有生活品質的同時,延長存活期。」

鍾旭東進一步說明,在與黃先生溝通後,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療法抑制骨轉移的疼痛不適,還可以讓黃先生繼續工作,維持現有的生活型態,目前病情也穩定控制超過8年。「另外,黃先生也將多年來的不良習慣,如抽菸、喝酒、喜愛油炸食物等全數戒斷,只吃清淡飲食與正常作息,對於疾病控制更有加分效果。」

鍾旭東提醒,攝護腺癌一直是男性癌症中的隱形殺手,建議有家族病史的男性從40歲起、無家族病史的男性從50歲起,每年做健康檢查檢視身體的健康狀況。他也提到,若是攝護腺癌患者,需定期回診主治醫師追蹤治療,「若有任何症狀的發生或惡化,如疲倦、睡眠品質不佳、骨頭疼痛,都有可能是疾病惡化的症狀,應定期檢查攝護腺癌指標(PSA)或骨頭指標(ALP),以確保攝護腺癌的治療有得到控制。」

另外,鍾旭東強調平時應避免高油脂飲食、少吃紅肉與紅酒、戒菸、規律作息及保有良好運動習慣,維持身體健康機能,才能減緩身體老化速度遠離疾病侵害。

醫師提醒,攝護腺癌是男性癌症中的隱形殺手,建議有家族病史的男性從40歲起、無家族病史的男性從50歲起,每年做健康檢查檢視身體的健康狀況。(圖片來源/freepik)

醫提醒:男性不要害怕諮詢,及早警覺預防很重要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泌尿科教授馮思中表示,許多泌尿系統疾病雖不致命,卻很容易影響個人社交活動及全家人生活品質;「尤其是發生在男性身上時,往往因扮演家庭經濟支柱或強者角色,經常輕忽或不肯即時就醫檢查治療,對男性健康危害更是雪上加霜。」

馮思中也提醒,男性泌尿器官還有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與陰囊睪丸等內外生殖器都包含其中,呼籲大家應更重視男性健康問題。「男性在膀胱癌與腎臟癌,發生率都高於女性,膀胱癌較常侵犯60歲以上男性,男與女的比例大約是2.7:1。」據統計,國內每年因膀胱癌死亡者約在400位左右(每10萬人口1.91人),而發生率則為每10萬人口2.29人;腎臟癌在40歲以後發生率就逐漸增加,好發於40歲到70歲之間,男與女比例為1.5比1。

此外,馮思中指出,40歲以上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盛行率約17.7%,推估也有近百萬的病人,「這麼多病人卻只有一成多願意就醫,且90%都是看泌尿科,其餘不是尋求民俗療法就是默默承受順其自然。」他強調,男性遇到問題不要害怕諮詢醫師,及早警覺預防相當重要。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