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學生與大一學生組成的學生團體EdYouth今(9)日舉辦第二屆「這次換我說!108課綱高中職論壇」邀請近百位高中生發表在教育現場的所見所聞。
當中,有同學提到,高中課程中的不同類組之間存在的差異,導致不同類組在爭取繁星升學資格上有所不公,所提出的改善作為包括自然組取消社會科必修、各類組分開爭取繁星等。
自然組學生繁星推薦較吃虧?
EdYouth表示,論壇秉持著讓學生從自己使用新課綱的經驗出發,思考新課綱實施過程中的優劣,本次論壇共有來自北、中、南30組高中生組隊報名參加,並透過活動前的線上工作坊,由學生自行互選出12組進行實體發表。
其中,由台北市立內湖高中、基隆市立暖暖高中及國立海大附中學生組成的「繁STAR煩START團隊」提到,由於組員來自不同類組、學校,發現高中課程中的不同類組之間存在的差異,尤其是在高二的選修科目的安排上,這導致不同類組在爭取繁星升學資格上有所不同。
繁星推薦作為主要的升學管道之一,除了看學測成績外,更重要的是在校排名。該團隊以暖暖高中為例,高二時,人文商管班群(社會組)選修地理、歷史、公民共6學分,但理工醫農班群(自然組)選修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總共8學分,就差了2學分;高三時差別更大,社會組的歷史、地理、公民各6學分,總共是18學分,而自然組光是選修物理、化學就占了16學分,還有選修生物及地科共6學分,總共是22學分,選修課程就差了4學分。
同學提自然組取消社會科必修或各類組分開排名改善
不只選修的學分自然組與社會組有差距,團隊也提到,一類組不用考自然科,但二三類組既要考社會科也要考自然科,文組科目較少在段考時比較好準備,但排名照分數平均算,顯然不公平,此外,他們對於數A、數B難度有差異,考試難易度不同卻拿來做排名也有質疑。
因此,團隊提出,自然組取消社會科必修,以改善自然組與社會組段考科目數不同的問題、各類組分開爭取繁星,由「類排」取代校排作為繁星資格標準,這樣自然組與社會組就不需要互相競爭,以及平衡社會科與自然科的難度等方法來改善不公平。
團隊成員江柔薰表示,曾聽到課諮師直接告訴同學「如果要選擇申請繁星,就盡量不要選自然組」,他認為,當老師會講出這種話代表這樣不公平的情形已經維持一段時間,不希望繁星推薦而影響到未來的學弟妹要選擇哪個類組。
教育部:各校繁星推薦方式由各校自訂可由校園民主方式制定
教育部執秘洪詠善指出,部定課程自然組與社會組都修社會必修的主要原因在確保學生擁有成為公民的基本素養,透過素養的學習,學生可以打開自己對於世界的探索、跟同學討論這三年要成為怎樣的人、會遇到的問題、要以哪種管道升學等,透過思考,找出自己想走的路,這是課綱的初衷、理念。
國教署副組長林琬琪則表示,社會組修的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確實不用考試,而是採用報告等方式進行多元評量,但探究與實作的本質不是專門去考自然科的知識,比較講究如何發現問題、驗證,是科學探究的過程。
高教司專委周弘偉則提到,繁星推薦的方式並沒有因為課綱做改變,每個學校的繁星推薦方式都是由各校的繁星推薦委員會訂定,成員組成大部分的學校都會有家長會的代表,甚至很多學校還有學生代表,是否要分組推薦或其他做法,都可以經由校內繁星推薦委員會透過校園民主的方式制定出來。
學生團體:反對自然組刪除社會科必修
EdYouth也針對論壇中學生提刪除自然組社會必修回應。
EdYouth成員、現就讀東華大學的阮資貽指出,在升學階段確實有非常多的學生提及自然組與社會組的差異,往往是學科能力的落差和面對考試的壓力程度。然而社會也須了解到台灣正在推動非考試導向的知識傳遞,學生們必須認知不是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考試。因此,我們希望台灣的教育,不再只是以考試為導向的學習,而是以如何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思辨能力的社會公民。
阮資貽也補充,繁星制度的目的在於改善城鄉資源差距帶來的學習落差。同所學校中的文理組因為課程內容不同,可以採取自然組的社會科目濃縮成一個學期。又或是在繁星制度設計上,能夠以「類排」而非校排計算繁星在校百分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