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大遊行前夕》時力、民眾黨同時砲轟執政盲點「行人地獄」

交通安全

外媒把台灣稱作行人地獄一事震盪至今,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8月20日在凱道還會舉辦「還路於民—行人零死亡」行人路權大遊行。而為了響應8月20日的大遊行,民眾黨與時代力量都召開記者會暖身。

邱臣遠建議要改善道路與制度的設計

邱臣遠指出,台灣的道路設計缺乏指導方針,未能納入人本思維,加上交通權責的破碎化,現在連「安全走在路上」都成為奢求。從2019年至2022年,行人事故死傷人數屢創新高,2022年就有17,151人,且行人死亡數有394人,這數字甚至比瑞典全部道路的交通事故加總死亡人數還多。

邱臣遠表示,唯有改善道路與制度的設計,才能保障行人安全、從根本杜絕行人地獄。呼籲政府要加速退縮斑馬線行人穿越道的位置,並在重大路口劃設Z字型斑馬線、設置行人避車島等工程。

其次,也要持續推動行人專用時相,並向駕駛人及行人加強宣導遵守燈號;同時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考照制度著手,改善駕駛人的用路習慣,建立整體社會重視交通安全和禮讓行人的風氣。

杜絕馬路殺手,應該實施定期換照

立委賴香伶指出,每年全球道路交通事故都會造成大約130萬人的死亡,每分鐘就超過2人喪生,歐盟、澳洲、紐西蘭、芬蘭、挪威等國家都已經將道路交通零死亡做為運輸政策的長期目標,歐盟更進一步規劃在2050年要達到交通零死亡的目標。然而台灣能否跟上國際趨勢,對於道路安全的改善,是否有總體規劃和長遠目標,都將是下一任政府必須下功夫的重要課題。

賴香伶建議,友善行人、改善路上安全,應該從杜絕馬路殺手開始。政府必須要加速建立有效確保駕駛能力的考照制度,提高機車考照難度,包含提高筆試廣度、納入實際道路路考以及遇到緊急狀況的應變作為。也建議要採取分階段逐步發照的制度,從學習、新手、正式到優良駕照,讓民眾定期換照並檢測駕駛能力。此外,更應該落實交通安全教育到學校以及社會,除了納入各級學校課程及活動外,也要持續公布交通安全數據,喚醒全民關注。

下了車大家都是行人,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呼籲大家一起支持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代表楊大寬表示,行人路權議題需要政黨和團體的共同合作,提供優質的行人空間不僅有助於觀光和形象,也更方便飼主帶寵物散步,呼籲動保團體和旅行業者一同參與,共創更美好的城市環境。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也呼籲全民都來參與,因為下了車,大家都是行人,共同推動交通品質提升,讓每位市民都能享受更安全、便捷的行動環境。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代表林元敏表示,聯盟的五大政策有:

1.強化人行設施,建立通暢的人行道

2.培養安全駕駛行為,加強違規處罰和回訓制度

3.全面取締不禮讓行人的駕駛,實施交通助理員制度

4.制定強制性的《道路設計規範》

5.目標2030年行人死亡減半、2040年行人死亡歸零。

另外聯盟也呼籲要盡速通過《交通安全基本法》,創造更安全的行動環境。

台灣民眾超過9成同時是行人也是駕駛

而時代力量委託皮爾森數據進行大樣本分析調查,15日召開了交通議題記者會,公布了汽機車駕駛如何看待自身的行車習慣,以及對於促進行人安全改革措施的看法。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擁有機車的民眾比例為 77%、擁有汽車的比例為 48%,擁有自行車的人為 23%,其餘擁有電動自行車和大型重機的比例分別為 3.8%與4.7%,而未持有任何交通工具者僅有 7.09%。所以,台灣民眾其實超過9成都持有某一種交通工具,對於多數人來說,自己同時是行人也是駕駛。

汽機車因為空間規畫不合理,才容易違法

王婉諭指出,超過4成民眾,會為了停放機車騎上人行道或騎樓,同時,也有近3成表示絕對不會騎上人行道或騎樓。而對照一下目前的交通規劃,由於許多機車的停車格位置就設在人行道上,騎樓也沒有全面禁停機車,才會導致人車爭道的情況,政府便宜行事的做法提升了駕駛的違規機率,如果能將機車格畫在車道上,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去騎人行道。

針對汽車族的部分,各有約3成的民眾認為汽車族容易違規臨停或找不到停車空間時違規停車。依縣市來看,一般會認為台北市地狹人稠,不容易找到停車位,但調查結果發現,中南部直轄市汽車族「因找不到合法停車空間違規停車」的比率超過全國平均,推測可能是因為道路規劃不佳、未嚴格執法所造成的差異。

王婉諭提到,自己和許多爸媽一樣需要接送小孩,非常理解學校周邊缺乏臨時停車空間的問題,而且學校對於接送區缺乏統一規範。此外,追根究柢家長們要親自接送的主因,其實就是因為台灣缺乏友善安全的通學環境,讓家長們很難安心地讓孩子自行從家裡走到校門口。如果有良好的道路規劃與空間設置,絕對可以有效遏止違停,如果能打造更安全的通學環境,才能真正守護孩子安全、減輕父母接送的負擔,也可以減緩塞車問題。

路口停讓無統一標準,6成民眾覺得沒有被讓

交通 Youtuber通勤者之歌指出,根據本次調查結果有超過 8成的駕駛人表示會停讓行人,然而對照14日調查公布的「行人觀感」,有高達6成6的行人認為駕駛沒有停讓,出現近乎相反的情況。這是因為目前政策並沒有明確定義停讓的標準,而依據警察取締標準停讓範圍是「三個枕木紋」的距離,但事實上這個距離不到一個車身,行人還是會感覺被車輛逼近、感受到生命威脅。

而日本的轉彎車輛在進入路口前就會提前減速,其中工程設計非常重要,包括道路的視覺看起來變窄、減速坡、行人穿越道提示標誌等手段,車輛就會跟著減速,而且車輛停讓時,車頭完全不會侵入斑馬線,甚至還會保持一兩個車身的安全距離,這樣的空間才不會讓行人感受到生命威脅。

越來越多民眾意識到行人用路權

民調指出,多數人願意為了維護行人安全增設相關安全措施,包含高達7成民眾願意減少車道數或縮減車道寬度,來劃設更大的人行空間。社會普遍支持行人徒步區的比例高達9成6、支持鬧區降速保護行人安全的比例高達7成、同時整體支持在商圈和校園周邊設置X型行人穿越道的比例高達9成。

通勤者之歌分析,人車不是對立,同一位民眾也許早上開車通勤,晚上走路去消費,顯示社會大眾普遍意識到,馬路不是只為汽機車來服務,還有行人、腳踏車、輪椅族等用路群族,規劃人行空間時需要一併納入考量。

此外,在商圈規劃良善的停車區域以及徒步區,不僅不會影響人潮,反而會因此讓購物體驗變得更佳,所以他也邀請做生意的店家一起來支持行人權益,只有人潮才能帶來錢潮,車潮只會帶來塞車,也讓民眾難以下車消費。

有舒適好走的人行道與腳踏車道,人車就不用爭道

時代力量零死亡願景召集人林柏勛指出,多數民眾都認為人潮多、車流多的鬧區必須設置庇護來保護行人安全,但庇護島只是眾多交通工程中的一環,顯見工程手段的重要,而且這也可以大大的改變駕駛行為,並讓執法有極大的效率。

以今年五月台南余小妹妹的事故路口為例,事故後政府利用行穿線推縮成庇護島,車子在轉彎時就沒辦法切西瓜,必須依照路線行,無法搶快左轉。但是很可悲的是,同一個路口竟然只有事故這一側有改善,這種有出事才改、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態度非常可惡。

林柏勛分析,保護行人安全並不會跟汽機車對立,只要道路規劃完善,例如利用「時相差」利用行人號誌先開,或是車行號誌先開,人先過完馬路車子才變綠燈,或是車子先過完之後行人才變綠燈,只要少少幾秒的差距,利用時間換空間就可以減少「停讓」造成的衝突。其次,其實有舒適好走的人行道與腳踏車道,人車就不用爭道。

林柏勛呼籲交通部,不要再用過去的車本思維來規劃整體交通安全,汽機車有板金保護,而行人卻是血肉之軀,被撞到非死即傷。這次的民調凸顯社會整體氛圍都支持行人安全,而且工程與教育為優先手段,執法才是最下策,希望交通部傾聽民意,趕快動手改善,不要再等一百年。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