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南韓總統尹錫悅齊聚華府避暑山莊大衛營,並發表《大衛營精神》(Spirit of Camp David)等三份文件,美日韓同盟站上新的里程碑。
國策院副院長郭育仁分析,三國建立「緊急狀態磋商機制」是本次峰會最重要事項,代表美日韓對中國周邊局勢判斷嚴峻,因此不管是朝鮮半島、東海、台海、南海哪一方爆發危機,三國都需要協調和應變框架。
至於美日韓峰會是否昭示「亞洲小北約」成形,目前尚須多觀察,不過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認為它已具備雛形,亞洲小北約的存在「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個過程」。
給中俄朝的訊息:美國有能力把盟國緊密結合在一起
5月七大工業國組織(G7)領袖峰會、7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峰會,拜登、岸田、尹錫悅才剛會面不久,為何8月又召開大衛營會議?三人頻繁會面是為了什麼?
郭育仁解讀,三國峰會傳遞的訊息力道強於多邊會議,而華府想要告訴中國、俄羅斯、北韓(下簡稱中俄朝)及其他盟邦,「美國能把盟國緊密結合在一起」。
時隔7年華府終於成功讓日韓橋接,將日本「神盾系統」和南韓「薩達系統」整合在一起,郭育仁認為這意義非凡。
而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表示,美日韓峰會的戰略意義在於指明對抗中國這一共同威脅、強調台海重要性,還有創設33安全同盟。
蘇紫雲說明,所謂33安全同盟,可視為AUKUS以外的另一種三方安全機制。過去美日、美韓的雙邊協防條約變成「準三國協防安全同盟」以對抗中俄朝;而以前美日、美韓的2+2會議,現在升格為3國領導人+3政府高層(防長、外長、財長)。
台灣有事,就是「美日韓共同有事」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引述尹錫悅的話,肯定這場歷史性峰會,鞏固了美日韓三邊合作的制度基礎與承諾。
至於這場峰會對台灣而言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董思齊認為它為台灣帶來機會,因為在美國主導下,台海和平是「美日韓共同利益」,而台海若爆發事端,也會形成「美日韓共同有事」的局面。
三國峰會兩份文件《大衛營原則》(Camp David Principles)、《大衛營精神》都有提及台灣問題,董思齊評論若未來中國侵台,經過強化的美日韓合作機制將能更迅速做出集體回應。
然而,董思齊提醒,新美日韓合作框架也對台灣構成挑戰,而這取決於中俄朝會如何回應。三國合作升級,短期內難以避免引發區域內軍備競賽,而外有中國威脅,內有「引戰論」、「兵凶戰危」的刻意操作渲染之下,這勢必會影響台灣民眾捍衛主權的士氣。
2024美日韓大選為三國同盟添變數
儘管現在美日韓氣氛和睦,郭育仁指出明(2024)年還有許多變數,包括4月南韓國會大選、9月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11月美國總統大選。
然而岸田、尹錫悅民調低迷,加上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來勢洶洶且一旦當選可能大幅推翻美國當前國際戰略安排,這就是為何一些學者認為現在談「亞洲小北約」還言之過早。
以被視為最有可能成為「破口」的南韓為例,董思齊肯定峰會是日韓關係升級下的產物,但韓國民眾也確實對快速與日本就歷史問題達成和解、福島核廢水排放等爭議感到不安,2024年南韓國會選舉後,尹錫悅的「朝小野大」處境恐再擴張。
北約正「化整為零」從海空陸進入太平洋
另一方面,董立文認為除了亞洲國家自組小北約,其實中國最擔憂的是「北約東擴」趨勢。5月北約傳將在東京設置第一個亞洲聯絡處,中國批評北約「把坦克開到家門口」,董立文表示他贊同北京這項說法。
「北約正在『化整為零』進入太平洋。」董立文分析,以英國、德國和法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正以海軍(軍艦)、空軍(戰機和傘兵)、陸軍的方式依序來到亞洲,這就是最讓北京擔心的「北約東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