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4節氣中的「處暑」是在23日,是立秋過後的第一個節氣,「處」在過去有「退」或「止」的意思,處暑就是暑氣到此時開始退去,炎熱天氣到此為止的意思。
中醫師指出,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屬於長夏,長夏的特點就是「濕」,空氣中的水分含量比較高,而濕加熱等於暑。「立秋」到「處暑」這段期間,尚有10天左右的炎熱,到「處暑」後才會轉秋涼。
雖然是天氣開始變冷的時間點,曆書記載:「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所以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秋季在意義上已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未減退,這段時期的酷熱天氣則被稱作「秋老虎」。
究竟「處暑」後要如何正確養生呢?
濕體質者少碰「3大類食物」避免生病
有40多年經驗的廖中醫師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指出,這個時節濕體質的人要特別注意,他提到就他過去多年臨床觀察,濕體質者大多是甜的東西、水果、沙拉等生冷食物吃太多。
「就中醫觀點來看,很多食物、藥物會導致濕的後遺症,古代稱作『毒』,現在稱『副作用』,現代很多人因為不知道,水果、甜的東西吃太多,就會容易產生濕體質。」廖中醫師指出。
廖中醫師建議濕體質者生食要少碰,「盡量吃烹煮過的熟食,青菜煮過、燙過、炒過就沒有『毒』,有些人天氣濕又喜歡吃易導致濕的食物,身體就容易生病,現在還在疫情當中,也會因為免疫力降低而容易確診新冠肺炎。」
他也提到,處暑跟立秋比較接近寒,吃水果容易變成寒濕,「除了預防之外,一樣可以吃四神湯或是薏仁去濕,這時候四神湯可以加一點薑和酒,薑對脾胃好,酒可以活血化瘀,但太多就容易傷肝,因此酌量即可。」
呼吸「六字訣養生」能去濕醒脾
廖中醫師指出,中醫養生強調「三因學說」,就是要因人、因時、因地,因時是照24個節氣飲食作息,「處暑這時候濕體質者也盡量不要游泳,因容易造成水分代謝不佳,現在有些小朋友就診,就是濕引起的氣喘,可能會越游越喘,若真的想游盡量等到秋燥時再游較恰當。」
他也建議處暑可以利用「六字訣養生」,「就是在用鼻子深呼氣後,發6個字『噓、呵、呼、呬、吹、嘻』的聲音吐氣,這個動作可以幫忙去濕醒脾。
廖中醫師指出,「六字訣養生」最大特點就是強化人體內部的組織機能,通過呼吸導引,充分誘發和調動臟腑的潛在能力來抵抗疾病侵襲,避免因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過早衰老現象。
Omicron新變種EG.5大流行》中醫:體質調好就不用害怕
而近來新冠病毒株Omicron又有新的亞型變異株「EG.5」開始大流行,民眾該如何自我保護?是否應該打疫苗加強劑?
對此廖中醫師表示,「體質如果沒有改變,打疫苗也不會有幫助,甚至會產生很多副作用。如果體質有調好,體內就不適合病菌生存,只要身體調好,病毒不斷變異是常態,不用太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