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邊境開放加上暑假期間,近期國人出國旅遊大爆發,不少人因為水土不服出現腹瀉、噁心嘔吐的狀況發生,醫師提醒,小心這個可能就是「急性胃炎」的症狀。
什麼是急性胃炎?
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表示,急性胃炎從定義上來說,胃壁胃黏膜組織有發炎或糜爛性出血現象,經常伴隨胃腸脹氣、痞悶、噁心、乾嘔、食慾不振、胃筋膜痙攣、胃脘抽痛等症狀,然而平時出現這些症狀不代表一定是急性胃炎,這些症狀跟消化不良症(Dyspepsia)或壓力緊張造成胃部不適都有相似症狀。
那要如何正確診斷是否為急性胃炎?又該如何治療緩解呢?
為何會引起急性胃炎?中醫歸納6類辯證分型
莊可鈞表示,正確診斷急性胃炎仍需要透過胃鏡及組織切片等檢查,才能定義胃炎這個疾病名稱,「但廣義上,當脹氣、痞悶、噁心、乾嘔、食慾不振、胃筋膜痙攣、胃脘抽痛等症狀出現越多項時,發生胃炎機率就可能上升,臨床上就會開始藥物介入症狀治療,且需要配合飲食方式改變,來避免症狀持續加重。」
莊可鈞進一步將臨床上幾個引起急性胃炎病因,包括飲食不節制、飲食不清潔、情志不舒及壓力造成的胃部發炎,以及痙攣疼痛症狀,歸納出幾類辯證分型,即脾胃熱證、脾胃濕證、脾胃濕熱夾雜、脾胃食滯、脾胃寒熱錯雜、肝胃不和。
1. 脾胃熱證
發作時症狀劇烈,常見嘔吐頻繁、吐出物酸苦而臭,甚至伴隨氣味重的腹瀉,舌紅身熱,常用葛根芩連湯、黃芩湯等方劑來加減治療。
2. 脾胃濕證
常見胸腹脹悶、噁心乾嘔、腹脹腸鳴、身重體倦、大便濕黏、舌苔較厚膩,常用平胃散、胃苓湯、藿香正氣散等方劑來加減治療。
3. 脾胃濕熱夾雜
為熱證跟濕證夾雜,也會以這2個證的常用方劑合方作加減。
4. 脾胃食滯
胃脹氣及胃窩區域痞塞、痞悶感、噁心欲嘔、噯酸、吞酸、胃口差等症狀,常用保和丸加減理氣藥物如陳皮、厚朴、雞內金等來治療。
5. 脾胃寒熱錯雜
同時有急性胃炎的發炎熱證及消化機能停滯的寒證,莊可鈞表示,中醫會使用「和法」的用藥思維處方治療,傷寒論的半夏瀉心湯加減即是典型方劑,隨證搭配理氣及消食化積藥物治療。
6. 肝胃不和
屬於情志及壓力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引起,胃筋膜痙攣、胃脘抽痛、腸鳴、伴隨緊張時下腹痛及腹瀉,常用柴胡疏肝湯及理氣消積藥物加減治療。
注意!「2大族群」胃粘膜血液循環較差、不易癒合
莊可鈞解釋,急性胃炎從定義上雖是急性發作的短期病因造成急性的疾病事件,中醫在治療及剖析急性胃炎會將腸胃機能的長期狀態納入考慮,治療方針會保有治療慢性胃炎的思維。
「長期胃機能不佳的狀態下,更容易因為突發病因因素加入,造成腸胃急性發炎,典型案例如,長期飲食習慣不佳,若突然過度不節制的吃喝到造成腸胃負擔過大,像是太熱、太酸、太辣、太刺激的食物,或是飲用濃茶、酒精、菸等則會造成急性發炎症狀。」莊可鈞指出。
此外,她也提醒工作壓力大、少運動的上班族,胃粘膜的血液循環較差,一旦出現發炎情形,胃粘膜就會比較不容易癒合。「一個慢性累積的因素也可能在特定加重病因加入後,造成急性症狀,慢性症狀加上突發飲食吃到不清潔及保存錯誤的食物,會讓急性腸胃症狀發作迅速且更劇烈。」
「1茶飲+2穴位」緩解急性胃腸不適症狀
那麼該如何治療緩解急性胃腸疾病呢?
莊可鈞指出,中醫在治療急性胃炎時也會考慮長期腸胃機能狀態,並適當加減用藥治療及正確飲食衛教。她建議民眾可使用1茶飲,搭配通用穴位來舒緩改善症狀。
健胃消積茶飲
藥材:麥芽10g、黨參6g、枳殼3g、陳皮3g、砂仁3g、厚朴3g、甘草3g、生薑1片、紅棗1-2顆剝開
做法:藥材放入後,加入500cc水中,熱水悶約30分鐘,或煎煮至水滾10-15分鐘,溫服即可。
作用:麥芽甘平,入脾胃肝經,具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功效,中醫治療小兒胃口不佳常會用這味藥材來幫助醒脾胃氣滯;黨參甘平,入脾、肺經,健脾益氣,強化脾胃消導及運化機能。搭配其他理氣藥物如陳皮、砂仁、厚朴、枳殼等,可以長期調理脾胃機能。
急性胃炎通用穴位
1.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合穴,具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等功效。
2. 梁丘穴:足陽明胃經郄穴,具通調胃氣,和中降逆功效。
莊可鈞指出,急性胃炎發作時按壓足三里穴及梁丘穴時,應加重力道深按,療效才能發揮,可以緩解胃炎造成的急性不適症狀。
除了按壓穴位緩解胃部不適症狀外,若食物、酒精或不潔食物仍停留於胃中,因胃處於急性發炎狀態導致消化機能停擺而無法消化,莊可鈞也建議適度「吐法」可以幫助緩解症狀,「重壓足三里穴及梁丘穴可以調節胃脘氣機,有時可以幫助『吐法』順利完成。」
莊可鈞也提醒,利用吐法排除不當停滯的食積後,記得補充適量水分及電解質,飲食也需攝取較容易消化類型食物,緩解不適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