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男星野村昇史胃癌、十二指腸癌病逝》醫:「3飲食習慣」預防十二指腸潰瘍

醫療保健

日本資深男演員野村昇史出道60年,曾演出過黑澤明電影《一代鮮師》為人所知,因罹患胃癌、十二指腸癌不幸於8月21日病逝,享壽85歲。

依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和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胃癌分別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8位及發生人數第8位;每年有2,000多人死於胃癌及4,000多名新發生個案,好發於50歲以上成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6倍,嚴重威脅國人健康與生命。

而導致胃癌發生的原因,大致上與環境、飲食、免疫、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慢性胃病有關,其中8至9成的胃癌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的。據統計,目前20歲以上的成年人,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為30%,比例相當高。另外,幽門桿菌感染後有90%的人患有慢性胃炎,又有10%的人會發生反覆的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究竟該如何治療及從源頭開始預防十二指腸潰瘍?

(延伸閱讀:護理人力荒》護師工會點名「這2人」上任後護理環境更差...嗆薛瑞元勿推卸責任給勞動部 )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症狀有何不同?

成美胃腸專科診所、前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峻愷接受《信傳媒》訪問時先解釋,「十二指腸潰瘍是一種消化系統疾病,通常指的是位於十二指腸的黏膜層發生損傷或潰損的情況。」

他指出,就年齡層來說,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的年齡層較年輕,約在20到40歲左右,胃潰瘍的年齡層則較年長,約在40到60歲,不過幾乎所有的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

關於十二指腸潰瘍的症狀,張峻愷表示,常見症狀包括腹痛或腹部不適,「可能是持續性的、間歇性的悶痛或灼熱痛,和胃潰瘍相比較,好發於空腹時或飯後2、3小時。其他症狀可能包括食慾減退、噁心、嘔吐、體重下降,以及時而出現的黑色的大便。嚴重者可能有吐血、大量血便、腸穿孔、阻塞甚至休克等併發症。」

胃癌患者8-9成曾患幽門桿菌》5大族群應主動篩檢

提到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的原因,張峻愷指出,主要原因之一是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感染,「其他因素可能包括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物(NSAIDs),如布洛芬和阿斯匹靈,以及胃酸分泌過多(如心理壓力、抽菸、喝酒等)。」

感染幽門桿菌者,長期下來會形成「慢性胃炎(結節性胃炎)」,發炎久了則可能會導致腸黏膜固有腺體萎縮,形成「萎縮性胃炎」,接著胃黏膜可能會變性產生「胃黏膜小腸化生」,若這個階段還是沒有殺死幽門桿菌,就可能進展到變成「胃癌」。

張峻愷進一步指出,十二指腸潰瘍在診斷上通常會進行身體檢查、詢問病史,並可能進行一些檢驗,如血液檢查、呼氣測試或糞便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此外,胃鏡檢查(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是一種常用的診斷方法,可以直接觀察十二指腸黏膜的情況或是止血。」

由於幽門桿菌與胃癌的發生息息相關,加上胃癌患者有8到9成都曾罹患幽門桿菌,以下羅列5大胃癌高風險族群,建議若符合其中一項,應主動篩檢幽門桿菌並進行治療:

1. 有腸胃道疾病者(包括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

2. 常吃醃漬、高鹽飲食者

3. 吸菸者

4. 一等親有胃癌病史(家族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者,罹患胃癌機率比一般人高2-3倍)

5. 曾有過胃部切除手術者(胃部切除手術會導致黏膜的完整性受損,容易罹患胃癌) 

醫提醒:日常3飲食習慣預防腸胃疾病

張峻愷表示,在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方面,應先取決於引起潰瘍的原因,「如果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開立抗生素來根除感染。同時,藥物如質子幫浦抑制劑(PPIs)和H2受體拮抗劑,可以幫助減少胃酸分泌,有助於潰瘍的癒合。對於使用 NSAIDs導致的潰瘍,可能會建議停止使用這些藥物或改用其他選擇。」 

在預防方面,張峻愷提醒飲食上應注意以下3點:

1. 維持良好飲食習慣,如定時定量、進餐時細嚼慢嚥。

2. 食物內容應以溫和的均衡飲食為主。

3. 避免香菸、烈酒、濃茶、咖啡、辛辣等刺激食物。  

張峻愷也提醒,若內視鏡發現潰瘍較小較淺,及服藥後症狀可大幅改善,和醫師討論後可不需以內視鏡追蹤,「反之,則建議治療約8-12週以內視鏡追蹤潰瘍癒合狀況,必要時進行切片術。」他強調,若懷疑自己患有十二指腸潰瘍,請及早尋求醫療專業意見。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