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文化探索 美巴幸部落 阿嬤的傳承

地方文化

和平區位處臺中市之最東部,面積約占本市的一半,是人口最少、密度最低的行政區,三面環山與橫貫其中的大甲溪流域自成完整的天然疆界。區內最西側的南勢里為主要的行政區域,而美巴幸部落所在的南勢社區就隸屬於南勢里,位於東勢區東方約18 公里處的大甲溪右岸,是和平區與市區的交界之地,為原住民及漢人各半之社區。為了傳承部落文化,泰雅阿嬤和部落青年正努力攜手傳承珍貴的織布技藝。

講著流利中文的耆老

搭乘臺中153線、850線公車在南勢站下車,或是開車走臺8線往谷關方向,從臺中市區進入開著車從臺中市區進入大甲溪線的第一個泰雅族部落即為美巴幸部落,是和平區的行政區,也是最為特殊、融合最多族群居住的部落。由於環境便利,族群融合居住於此,當地原住民很早被漢化,部落的生活已然跟一般非原住民生活無相異之處,唯一不同的是族群的識別。

美巴幸部落裡現今80、90歲的部落長者,過去接受的教育就是禁說方言,所以長輩們的中文甚至臺語都講得非常標準,與居住較深山的泰雅族不同,因此泰雅族的文化保存和傳承在美巴幸部落裡幾乎停擺。近幾年部落國小和在地國中推行的特色文化教育和民族教育的改革,才讓部落文化重新萌芽,促使部落族人開始重視文化扎根與傳承。

美巴幸部落位在南勢里,是和平區的行政中心。

選擇逃離災禍的部落

Mepasin美巴幸部落(南勢里)的由來,根據歷史文獻記載與長老的敘述,最早的部落從南投縣仁愛鄉新生村遷移至白毛台,是由白毛與阿冷兩社所組成的聚落。

Mepasin的字意也是逃離之意,部落流傳下來的說法有三:一是先民被日軍侵襲遷下山來,到支流白毛溪居住,後因用水不足遷到對岸的南勢,形成聚落;另有一說是有人在溪水下毒,造成許多人死亡,因而遷社;也有人說是在日治時代因疫情從白毛台逃往現在的部落安身,所以取名為「Mepasin 美巴幸部落」。眾說紛紜的由來,為部落增添了神祕感。

令人驚豔不已的技藝

阿嬤希望族人多多回鄉參與文化活動傳承部落之美。

泰雅族女性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手工織布技藝,也是部落女性及婦女的共同特色;在NANUSA納奴薩莊園中,就可以看到織布機具與布匹。過去的織布不僅是為了製作衣物,也能顯示傳統文化傳承的歷史意義。在部落裡善於織布的女性與婦女,會受到族人的尊敬,部落女性須在出嫁前,隨家族女性長輩學習織布,才能文面、結婚。

NANUSA納奴薩莊園

傳統織布的材料,以苧麻為主。主要是因為苧麻生命力強,不需要特別照顧,1年可以收成3至4次,苧麻在經過多層工序後,搓揉纖維成為麻線,利用植物、果實染色等繁瑣的處理步驟後,成為織布所用的紗線。織布織紋的基本方法,每個家族慣用樣式、圖案都有所不同,包括有平織法、斜紋織法等織紋,這些技術除了部落自行傳承,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技藝研習中心也開設課程,中央地方共同傳承珍貴技藝。

部落文化傳承的擔憂

過去部落女性須隨家族女性長輩學習織布,才能文面、結婚。
新社梅花隧道

時代變遷,年輕族群都往都市遷移,傳統的手工織布技藝漸漸失傳,年輕的一代也不再文面了(照片中的文面為依照早期圖騰手繪)。部落阿嬤在傳承手藝給孫女時,也感嘆的笑罵說:「妳們新一代的原住民也許還不如平地人來的懂原住民文化與生活習俗!應該說妳們是住在山上的山地人,不能叫原住民啊!」雖然是玩笑話,但也真切地表達出耆老對於部落文化傳承的擔憂。

阿嬤的期許是,希望年輕人在外地工作奔波之餘,也要多召集族人抽空回鄉參與文化傳承,「因為我們有自己獨特美的傳統文化技藝,與充滿歷史回憶故事。」美巴幸部落阿嬤堅定地在大甲溪畔聲聲呼喚,期盼年輕的族人一同迴響。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