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技前瞻技術平台資深處長梁伯嵩11日在國科會台灣科技新創基地(Taiwan Tech Arena, TTA)成立五周年上演講時指出,全球半導體產值在2030年將成長到1兆美元,台灣跟上腳步,但台灣也是歐盟27國、中國、韓國、美國等半導體產業主流中,唯一面臨人才衰退的國家。
「歐盟的報告,預估未來美、中、韓國、歐盟27國的理工人才裡面,台灣是唯一衰退的。」梁伯嵩說。
台灣半導體人才危機,劉德音去年就講過
事實上,去年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曾表示台灣半導體人才面臨供給危機,梁伯嵩指出,根據歐盟統計,以每千人的理工人才畢業生人數當成指標,從2020年到2030年,也就是半導體產值正因為AI而大爆發的時候,美國將有3%,中國10年下來也有2%,韓國和歐盟27國都有1%,唯獨台灣可能是減少2%,每一千人掉到125名理工大學畢業生。
梁伯嵩說,台灣半導體界過去40年來隨著IC設計和製造的分工,專業的投入,享受了半導體的成長果實,全球半導體的營業規模幾乎每五年就翻一倍,然而IC設計的複雜度也越來越高,1971年做一個微控制器需要2000顆電晶體,聯發科縣在一個IC就需要170億顆以上電晶體。
他說,以前設計晶片只要功能正常就好,現在設計一顆手機晶片還要考慮散熱、和其他系統配合,與其說設計一顆晶片不如說設計一個系統。
晶片越來越複雜,投入人力成本越高
如今,設計一顆5奈米晶片需要投入5.4億美元的工程師成本,如果這顆晶片只賣出100萬顆,等於每一顆需要分攤540美元的工程師成本,所以各種共通平台變得非常重要。
「全台灣有32萬半導體業從業人員,其中5.2萬是IC設計,裡面又有七成碩士博士畢業生,大概52%是電子電機、18%是資訊,在封測端、製造端可能不需要那麼多的人電機資訊人。」梁伯嵩。
然而國內有許多專家直指,台灣半導體面臨人才危機,原因之一是連教授都請不起,薪資無法和國際比較。
教授薪水太低,也是人才斷層原因之一
交大資工背景,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DMA)理事長、網路界稱為大河馬的邱繼弘在臉書也有感而發地說,解決方法就是漲薪水,但是一直漲下去對私立學校也是個負擔,因此他建議兩種作法。
邱繼弘說,第一,針對頂尖大學調漲教授薪水,非頂大不漲。第二,改從國科會的研究計畫中去發錢,被評為頂尖的可以每個月拿到一筆多的計畫主持人費,可能比薪資還多。而新進的老師,也可以額外的給他們三年的薪資補貼,讓他們三年內把研究或教學水準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