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公布最新8月進出口數據,單月出口值為373.6億美元,年減率 7.3%,已連續12個月負成長。財政部統計處指出,全球經濟復甦步調仍然遲緩,但因AI等新興應用商機挹注部分外銷量能,再加上科技新品的備貨效應,較上年同月減幅縮小至個位數。
進口部分,單月進口287.7億美元,較上月減4.9%,年減達22.9%,財政部表示,主要是受廠商備料需求及半導體設備投資均趨向保守,以及國際農工原料輸入價格下跌影響;出、進口互抵後,出超 85.9 億美元,為歷年單月新高。財政部也預估,出口在11月轉正的機率相當高。
上半年台灣進出口衰退嚴重,劉憶如:RCEP貿易轉移效應已浮現
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台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劉憶如曾在「RCEP,台灣的挑戰」論壇中指出,今(2023)年上半年,台灣進出口和韓國、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相比,衰退幅度更大,因此除了國際景氣不佳,RCEP的貿易轉移效應恐怕已經浮現。
根據財政部資料,我國累計前8月出口為2,781.7 億美元,年減為15.7%,相較於其他主要國家上半年的衰退幅度,如韓國的出口年減12.4%、新加坡年減10.7%等,我國的確較高;進口部分,台灣前8月總進口額為2,346.5億美元,年減率達20.5%,以財政部統計的日、韓、星與中國及香港,年減皆未超過20%,而其為RCEP成員國。
劉憶如認為,近年來台灣討論RCEP衝擊時,多主張台灣有加入資訊科技協定(ITA),多數資通訊產品享有零關稅,可以減輕出口傷害;不過他坦言,台灣約7成產品在ITA協定保護之下,受RCEP影響有限,但也有3成產品將受衝擊,而3成產品對應的就業人數、對國內生產毛額(GDP)不容小覷。
劉憶如表示,台灣1月至7月出口,以非ITA協定產品者衰退較嚴重,也印證上述觀點。而依數據來看,出口產品前8月衰退最多為石油煉製品(礦產品),年減率逾3成;少數正成長的主要貨品項目為電腦及其附屬單元、電腦零附件以及交換器及路由器,前8月分別成長56.7%、4.6%、7.8%,皆屬資通產品。
經濟部貿易局:全球景氣因素與RCEP混為一談是錯誤歸因
對此,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則回應,各國出口衰退,主因為全球通膨、升息、去庫存速度及總體景氣等因素,至於今年台灣出口減幅較大,則與2019年後的高成長基期相關,並表示,RCEP於2022年生效,當年度的台灣出口金額為4,794.5億美元,仍創新高,且扣除電子資通訊產品,非ICT產品出口金額2,146.3億美元,同樣是歷史新高。
同時,貿易局指出,RCEP連結東協4個已經生效超過10年的自由貿易協定(東協-中國、韓國、日本、澳紐),成員國間本就有優惠關稅,進一步開放程度其實不大;以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下滑為例,RCEP成員的日本,1~6月對中國出口同樣衰退16.8%、韓國1~7月對中國出口衰退25.9%。
貿易局表示,在考量台灣對中國出口8成以上為中間財,並非最終市場的貿易模式,全球景氣因素及中國經濟情勢等變數,應是較有影響力的因素。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簡稱RCEP,於2020年11月15日簽署,包括東協10國及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共計15個成員國。協定於2022年對已批准之成員國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