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職場人才荒何解?專家:護理人員總數要先夠 三班護病比入法才有意義

醫護過勞

「缺工海嘯 護理職場人才荒—改善護理困境」公聽會18日在立法院舉行,民進黨立委賴惠員、邱泰源、陳靜敏、吳玉琴、范雲、民眾黨立委吳欣盈等人出席,呼籲政府改善護理勞動環境。

護理師出身的民進黨立委、台灣護理學會理事長陳靜敏表示,過去3月10日的質詢中,提到了護理低薪、人才流失和執業環境等問題,8月7日舉辦護理生源公聽會,到8月底接到行政院回覆,鼓勵現有護理系辦理擴充10%名額與鼓勵大專校院增設4年制護理系,8月起健保VPN系統也將「醫院全日平均護病比」填報改為「三班護病比」,不過她表示護理待遇至今仍未看到預期的改善。

究竟目前要如何改善互理職場人才荒的困境?

(延伸閱讀:30年來最大護理師離職潮》護師工會政院前抗議 「6大訴求」盼合理三班護病比入法 )

護理職場人才荒何解?護士公會全聯會3點訴求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奇美醫院護理部部長馬淑清出席公聽會指出,「我們的未來已經在崩壞,(衛福部)部長輕忽了護理職場人才荒的問題,它並不是季節性的問題。」

她指出,111年12月根據衛福部統計,過去一年缺編率約5%,「現在已經上升到6.5%,代表將近8000-9000護理人員,如果這個數字沒有正視,狀況只會越來越糟糕。現在讀護理系的人已經越來越少,考照人口又再下降,考到再投入的又再減少。」

馬淑清也表示代表護士公會全聯會呼籲3點訴求:

訴求一、提升護理人員薪資,應屆畢業工作滿一年,在急性醫療機構病房內,希望年薪達70萬。

1. 希望政府比照當時醫師缺工,每人每月1萬,補助2年。

2. 男性護理師希望能服替代役,不要中斷護理工作,也請國防部研擬。

3. 未考得執照的護理師延長3年

4. 學生進入護理系就讀時補助費用,提高投入意願

訴求二、三班護病比合理入法

訴求三、休假機制無法符合7休2,目前代班係數僅1.5,應提升到1.6多

不過一名護理師也向《信傳媒》透露,院方對願意留在醫院的資深人員沒有端出牛肉,反而給新人滿滿的獎金。「新人3年下來,可以領到1.2萬甚至更高,但相比資深人員,院方給的獎金是3年17萬,且中間離職要全數歸還。」她表示,留任獎金是鼓勵護理師願意待在同一家醫院的好方法,也是讓臨床人力變資深的方法,但很多醫院沒有也要不到。

洪子仁:護理人員總數要先夠,三班護病比入法才有意義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指出,日本政府在新冠疫情後給第一線護理人員每月3萬日幣(約台幣6千元),共一年的獎勵。「我們是否也能參考?台灣執業護理人員18萬,但現在病情最嚴重的地方在第一線輪三班、ICU、急診,北部病情又比中南部嚴重。」

洪子仁提到,這18萬護理人員中在醫院的約有11萬,「其中在第一線輪三班、ICU、急診大致是5-6萬,假設每月給這些人5000元,一年大約66億台幣,若一半約33億,換言之3年約100億,政府應該先針對這群最嚴重的給予獎勵。」

洪子仁認為,若先處理最嚴重的部分,未來就能往良性方向走,也會帶動民間醫療機構跟進獎勵,「這幾年醫院財報都每況愈下,不是醫院不願意幫忙加薪,一家大型醫學中心一年本業獲利約僅2億,若一千名護理師每位加5000元,一年共要支出7、8000萬,還是回到健保成長率不夠、總額不夠的問題,WHO也提到疫情後政府要提高對健康的投資,政府應先帶頭處理。」

他強調三班護病比合理入法很好,「但護理人員的總數要先夠,護病比入法才有其意義,否則現在護病比入法,只會讓關床狀況更嚴重,政府要趕快重視。」

立委共同聯合主辦「缺工海嘯 護理職場人才荒—改善護理困境」公聽會,邀請許多公會、學會及專家學者,但護師工會並未獲邀出席。(圖片來源/陳靜敏立委辦公室提供)

護師工會:護理產業工會應參與共同討論健保支付標準

台灣護師工會理事長林伶芳提到,其實台灣各種護理師離職潮,綜觀各種因素不外乎就是長期高壓、高風險,以及相對低薪剝削,「目前這樣的職場環境,我們護理人員到底能撐多久?雖然三班護病比在不久前的會議已有共識,但這個共識在各界互有分歧下,修法之路恐怕遙遙無期。」

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強調,「現在的護理系學生看護病比超過1:9,很多就不進來了,以前都說護理系很好招,現在越來越難招,而且分數越來越低。」

她也提到,過去總統蔡英文說提到要對護理人員夜班費調高20%,「但95%的醫院都說他們的夜班費都在政策調整幅度的範圍內,所以不用再調整了。」她直言,「現在醫院發現資深護理人員是人事成本負荷之重,就趁這波時間不補人,然後加重資深護理人員的工作量,讓他們受不了就出走,他們也沒有想到這樣做會造成斷層。」

台灣護師工會呼籲,應提高健保護理費支付標準,以應隨病況複雜度及照護人數異動(不可以用浮動點值計算),以及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並強調會議應有相關護理產業工會加入參與,共同討論費用給付,才能實質改善護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