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困縣市還利息都難 中國地方政府深陷9兆美元「隱性債務」困境

中國經濟

內部人士估計,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累積的債務高達9兆美元,已從4年前的4.47兆美元暴增約一倍 這些「隱性負債」問題正在惡化,可能需要中央政府採取嚴厲與大膽的措施來補正。

地方政府資金缺口變大

綜合《彭博》與《日經亞洲評論》報導,中國的金融體系仍然受到地方政府約9兆美元隱性債務的威脅,地方政府長期轉向帳外借款,來彌補資金短缺,但是經過3年砸大錢清零防疫,加上房地產危機,耗盡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使得地方資金缺口大幅增加。

當前地方融資模式現在面臨空前的壓力。 首先,創紀錄數量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即將到期。 其次,由於房屋銷售連續兩年下滑,地方政府,特別是貧困地區的政府收入銳減。

高盛集團估計,2022年底,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手頭現金中位數不到短期債務的一半。

短期債為地方政府手頭現金的2倍

金融學者表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決策官員可能需要採取嚴厲措施,例如允許地方政府向資產管理公司出售壞帳,並允許地方拿到更大比重的稅收

9月9日,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研討會上,學者齊聚一堂,討論地方政府債務尤其是表外債務(隱性債務)帶來的挑戰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但是地方政府已經累積了9兆美元的表外負債,主要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發行的債券、為基礎建設等地方投資融資而設立的國有企業。債務也隱藏在公私合作項目、不正當貸款合約以及地方政府用來籌集資金的其他管道中。

地方政府的支出佔財政總收入的19%

如果同時考慮帳面債務和所有付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地方政府的支出將佔財政總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政府管理基金)的19%。

儘管中央政府堅持不懈要解決地方債問題,但是習近平主席政府前面的道路相當險峻。為了減輕債務負擔,原本靠舉債推動全球最大規模基礎設施繁榮的省、市政府需要縮減支出並重組債務,但是這些措施最好不要大幅拖累經濟成長,如果它們失敗告終,可能會使世界第2大經濟體陷入長期低迷。

這一困境的核心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也就是在中國各省市成立的借款公司。習近平政府試圖將這些公司轉變為獲利企業,這樣它們就不再需要政府資金來支付債務利息。

然而,《彭博》對不同省份6家這類公司員工的採訪表明,貧困的內陸地區根本做不到轉型。

省營公司的收入不夠付利息

有幾家省營公司無法創造足夠的收入來支付貸款利息,這些員工表示,銀行不願意放貸,投資人避開地方債券,獎金被削減,找出可行的投資項目越來越困難。由於公開討論政府財務的敏感性,他們要求不具名。

如果中央政府不出手救助,更多償債責任將落在地方政府,銀行也需要降低利率和延展債務期限,這2種做法都會限制地方政府和銀行支持經濟成長的能力。

這也是投資人擔憂的關鍵,因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2兆美元債券(佔中國境內公司債市場的近一半)出現跳票,都將破壞中國規模60兆美元的金融體系的穩定,從而產生全球衝擊波。

「未來2年影響中國經濟成長的最大變數將是地方政府債務重整的成敗,地方政府投資崩潰,其衝擊力道相當於房地產市場危機對經濟的打擊。」榮鼎集團中國市場研究總監Logan Wright表示。

北京推動地方「市場化轉型」

7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暗示將採取措施解決債務風險,而北京現在似乎正在採取行動。知情人士透露,北京允許中國各省發債籌資約1兆元人民幣(約1,370億美元),可用於償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

對照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今年地方債總額66兆元人民幣,1兆元只是杯水車薪,但是此舉增強市場對地方公司債的信心。根據當地媒體財新報導,北京也考慮利用央行向最緊張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提供流動性。

然而,這些解決方案不是北京的首選。在大流行之前,中央就啟動計劃,向這些地方公司注入國有資產,並允許它們進入新的業務領域,以產生足夠的現金來自行償還債務。 這被稱為「市場化轉型」模式。

窮困縣市政府很難創造收入

重慶西南部山區的一個例子說明這項計劃的缺陷。當地一家國營企業借了數十億元人民幣,用於修建道路、水管、廠房和經濟適用房,還把以前的礦區改造成工廠開發區,將煤炭轉化為化學品。

在短短10年內,該地區的經濟產出大增4倍。與其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一樣,所建造的基礎設施是免費的,或非常便宜地向公眾和企業提供,以促進「公共福利」和經濟成長責任。

為了使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在財務上更加自給自足,重慶市政府向該公司頒發向工廠銷售煤炭的許可證。 但該業務的獲利甚至不足以支付公司的利息。 因此,最新的報告顯示,該山區公司的短期債務是手頭現金的6倍。

「我們確實在談論轉型,但說實話,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什麼好的轉型之路。」在重慶市公司工作的員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