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廢校的下一步就是廢村...陳清圳:弱者越弱...年輕人就不返鄉了

教育議題

彰化縣大城鄉潭墘國小轉型為遊學中心,學校從今年8月起廢校,導致29名學生被迫轉學到附近學校就讀,得重新適應新學校的生活。

潭墘國小也正式成為彰化縣大城鄉在4年內被廢除的第3所學校,在過去幾個月裡村長與家長組成反廢校聯盟多次抗議,也向教育部提起訴願但遭駁回,目前已透過律師提出行政訴訟,等待復校機會。

實際上,原有29名學生念的潭墘國小不算小,根據統計111學年度少於30人的國小達193所占全國2626所小學中的7%;學生人數在50人以下則有508所(占19.53%),而學生人數在100人以下,有1017所接近4成(38.73%)。

少子化海嘯襲來,吞噬一座座校園,潭墘國小只是消失的其中一所學校,尤其是人口流失嚴重的偏鄉,不少國民小學,正面臨轉型、裁併校等議題。

雲林縣古坑鄉樟湖生態國中小校長陳清圳直言,裁併校的趨勢勢必擋不了,但最慘就是越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區,將會弱者越弱,然後年輕人就不會返鄉了。

新生兒人數屢創新低,學校面臨比十年更嚴峻的考驗

去年新生兒僅13萬8986人創歷史新低,平均每一個小學新生數是53人。「2600多所小學怎麼夠分那些學生!」陳清圳直言,加上人口集中在就業區,這意味著學校將面臨比十年前更嚴峻的考驗,未來學校倒閉是顯而易見的。

他更示警,沿著台3線以內丘陵以上那圈,可能因為地理位置太遠了不會裁,但教育品質令人擔憂,至於花東部分,台9線以東及沿著台17線的學校也岌岌可危。

陳清圳不諱言,當學生人數越來越少,教育品質也會很低落,他舉例,當一間國小只剩下10幾個學生,分到6個年級,一個年級才2、3個學生,老師要如何上課,可以實施混齡教學,但混齡不會自然而然產生,是需要政府行政措施介入才會產生,也需要輔導老師進行混齡教學,若中央與地方都沒有作為,最後就等著自然消滅。

彰化潭墘國小自今年8月1日停招,即便地方居民反對,彰化縣政府仍改成立特色遊學中心總部,並在暑假期間舉辦歡樂氣墊嘉年華。(圖片來源/潭墘國小反廢校聯盟)

學生人數越來越少老師壓力一點也沒有減少

此外,也不容易留住老師。除了偏鄉先天上的弱勢,不容易找到代理教師,在減班超額的壓力下,未來不僅流浪教師將不限於代理教師,正式教師也可能到處漂泊,陳清圳更指出,每當出現減班超額首先被遷調他校的一定是年輕教師。

然而,「超額」的老師走了,但學校要教的科目數不變,以一個國中來說,如果一個年級只剩1個班,總共3個班,教職員約只會剩10出頭位,光是社會科有地理、歷史、公民,還有3個年級,同時有9種內容要同時準備,科目無法配合,老師要負擔的工作量就更大,自然也更容易出走。

廢校是為你好?事實上在偏鄉學校的功能更加重要

那麼關一間學校的衝擊是又什麼?孩子受教權首當其衝是一定的,陳清圳以「台中最遠小學」平等國小為例,如果有一天廢止,學生要到最近的梨山國中小就讀,來回至少花上一小時,偏鄉中的弱勢小孩得花上更多的成本才能獲取教育,無疑是「弱者更弱」。

他強調,大家說「關掉是對你好,不然人好少」云云,都是用外界的想法來看這間學校,但對當地來講未必是這樣。

此外,陳清圳點出,身為社會安全網一部分的學校,在偏鄉尤其重要。他不諱言,越偏遠的地方,如果社區沒人介入,當家庭結構失衡後,學生的問題就越多,不論是遭家暴的、性侵的他都曾經處理過。

陳清圳說,只靠村辦公室、村里長沒有辦法抓出家族中的問題,而社工是被動的,還有配置不足的問題,「孩子的出身不是他的宿命,教育總是希望把他拉起來,即便今天沒有很用心,但遇到這種法定問題,也要處理,唯一只有學校可以伸進去,拉著學生不要出問題。」

「所以整個問題,不是政府說我有混齡教學就可以處理的,這必須處理到社區那一塊」陳清圳說到。

廢校的下一步就是廢村...陳清圳逆轉學校與社區的命運

然而,更深遠的影響恐怕是,當學校一直裁,將加速人口外流,年輕人也回不去了,因為回去了,以後小孩也沒地方讀書。

年輕人出走家鄉,留在家裡的老人,吃完早餐就坐在屋簷下眼神空洞,看著遠方等午餐,午睡完再等吃晚餐,睡覺以後再等出日出這是「日落村」的具象,也是陳清圳初到雲林縣古坑鄉所見的情景,而他花了十多年的時間,逆轉了當地2所學校與社區的命運。

陳清圳擔任校長17年,拿下多座教卓獎,經營學校要致力於課程的活化和學生學習。2006年被派任原本要裁併的古坑華南國小擔任校長,他為死板的課程注入活力,帶學生登百岳、騎自行車環島、拍紀錄片等一連串活動,也與社區發展緊密連結,未毫無醫療資源的社區建構醫療站。

之後,華南國小從全校只有23名學生搖身一變成為跨區就讀、人數倍增的特色小學,因為辦學成績有目共睹,2013年他的管區擴大到相距11公里、位於海拔850公尺的樟湖國中小,長達6年的時間,他都在兩校奔波。

文化是關鍵!學校復興社區,日落村不再日落

2019年陳清圳正是從華南國小校長職務畢業,也辭去樟湖國中小學代理校長,直到那年,雲林縣政府通過樟湖生態國中小學公辦民營實驗計畫,陳清圳接任公辦民營首任校長至今。

為了促進社區認同感,他還在樟湖國中小附近租了一棟房子,把年久無人居住的房子進行整修,與社區一起生活。

依循著在華南國小的模式,他與教職員一起訂出樟湖國中小願景,並將社區元素納入學校課程中,學校逐漸建立特色,學生學習也找到定位。他說,「文化是關鍵,所以未來學校優勝劣敗取決在學校文化」。

陳清圳也改善教學法,設計四季課程,讓校本課程更有趣。春季做社區專題研究,走進社區與老人互動、錄podcast;夏季帶學生去服務旅行,特別的是行程由學生規劃;秋季帶學生去爬山,冬季單車壯遊。他分享,這些活動不只是團隊合作,原本對讀書沒有興趣的孩子,可能因為自己成績不太好,但在爬山與騎單車的旅途中,他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感,就能因此找到自己。

陳清圳坦言,偏鄉的同學也多不太喜歡讀書,但他靠著爬山、單車壯遊的活動,先把孩子的心抓回來。(圖片來源/FB@KIST雲林縣立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

目前陳清圳正在當地發展基礎產業,著重生態紅茶作為社區產業轉型的標的,整合社區年輕人也凝聚老人進行文化活絡,讓年輕人返鄉創業更加容易。

當然,過去陳清圳在推動這些活動時,也曾遭「傳統派」校長質疑,認為提升學生成績才是王道,但保有社運性格的他,沒有被改變,「如果說社區裡面都沒有任何團體,那個社區就會整個下來,那學校是保留社區文化很重要一個中心點」,陳清圳說,即便他也坦言,說學校可以把社區救起來太理想,但至少可以做到活絡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