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2026年開徵全球首項碳關稅 最大貿易夥伴中國有兩項隱憂值得觀望

國際

全球第一個碳關稅機制來了!10月1日歐盟進入「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實施前過渡期,預計2026年起正式對進口至歐盟的鐵、鋁、鋼鐵、水泥、電力、肥料和氫等產品課徵20-35%碳關稅。

歐盟新制引起前幾大貿易夥伴反彈,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中國領導階層曾多次批評CBAM,稱之為「綠色貿易障礙」。

分析評估目前CBAM對中國出口不會有太大影響,不過,如果未來CBAM擴及下游產品或電動車電池原料,或者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對碳關稅有興趣的國家跟進實施CBAM,就可能對中國出口版圖造成顯著衝擊。

全球第一個碳關稅2026年起開徵

10月1日歐盟進入CBAM正式實施前的過渡期,也就是說,向歐盟出口產品的公司必須報告其商品在製造過程中排放多少溫室氣體。

而2026年起,對歐盟出口的公司必須購買含有二氧化碳排放資訊的證明文件。這麼做是為了讓歐盟與外國企業能更公平競爭,前者的生產過程如果涉及汙染,必須從歐盟碳交易市場購買許可,導致商品製造成本增加。

歐盟經濟事務執委簡提洛尼(Paolo Gentiloni)表示,CBAM的目的在於鼓勵全球邁向「綠色生產」,還有避免歐盟企業外移至環境標準較低的國家。

簡提洛尼告訴《路透社》,CBAM不是貿易保護措施,而是確保歐盟達成其氣候目標的同時,也提高全世界的氣候目標。以1990年碳排放為基準,歐盟計畫在2030年減少55%淨排放量。

歐盟執委會強調,碳關稅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定,CBAM對國內外企業一視同仁,不構成歧視性措施,而且如果商品已經在出口國支付過碳稅,進入歐盟時也可獲得減免。

儘管如此,近年歐盟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多次對CBAM表達憂慮,並在生效前夕重申CBAM必須符合WTO的多邊主義原則並受WTO監督。

 中國可能年付歐盟3到4億美元碳關稅 

202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且是歐盟第一大進口國,對歐盟主要出口品項為:機械與交通工具(佔對歐盟整體出口56%)、其他製造業產品(35%)和化學產品(7%)。

CBAM目前涵蓋的商品,在中國對歐盟總體出口僅約2%,2019年的出口價值為65億歐元,其中鋁、鐵和鋼鐵佔9成以上絕大多數。

2021年中國諮詢公司「綠色創新發展中心」估算,CBAM上路後,中國鐵鋁產業每年共得支付歐盟2.95-4.13億美元碳關稅,這代表鐵和鋼鐵每噸價格提高96-102美元、鋁每噸634-725美元。

中國蟬聯全球最大化石燃料消費國、碳排放國多年,不過根據CBAM當前涵蓋範圍,對中國貿易衝擊不大。儘管如此,9月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第9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上,敦促各國不要像歐盟那樣訴諸「單方面舉措」。

2021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時任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當面抗議,應對氣候變遷不應成為「地緣政治討價還價的籌碼」。同年5月時任中國總理李克強指這是「綠色貿易障礙」,不排除訴諸WTO裁決。

 CBAM未來恐擴及下游產品、EV電池原料 

CBAM對中國的潛在衝擊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CBAM未來可能擴大適用的產品。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高等國際研究學院(SAIS)指出,目前CBAM針對的是上游產品,但如果擴及下游產品或者電動車電池的原料,對中國出口恐有重大影響。

二是其他國家可能跟進歐盟建立自己的CBAM機制。英文時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表示,美國、英國和加拿大有意推出自己的碳關稅法案,新的經濟集團或許將以氣候法令為界線成形。有鑑於打造「安全及韌性供應鏈」已促使國際貿易更為集團化,氣候目標可能也會更強化陣營之間的壁壘。

SAIS評估,CBAM可能會使歐中關係進一步疏遠甚至緊張,不過考慮到美中對峙愈來愈白熱化,對中國而言打壞與其他強權的關係並不明智。

歐盟、中國碳價每公噸價差達84.4美元

中國並非唯一擔心CBAM的國家,事實上印度的鋁、鐵和鋼鐵也有27%是出口至歐盟,而且屬於能源及碳排密集產業。

據說印度準備向WTO提出申訴,甚至有傳言指新德里考慮針對歐盟產品課徵關稅,以平衡CBAM帶給他們的損失。

有人批評CBAM是已開發國家再次把自身氣候責任,強加在排放量相對少的中低收入國家身上。

《外交家》評估CBAM對亞洲國家的影響有限──至少一開始是如此──不過他們仍得大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排程度、國內碳價才能有效面對歐盟CBAM新規。

近年許多亞洲國家已經或正在建立碳交易及碳稅機制,不過歐盟在這方面仍遠較亞洲成熟,雙邊碳價落差也十分顯著。例如,《外交家》指出,歐盟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為93.3美元,南韓為12.5美元,中國更只有8.9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