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與農業部纏鬥20年 李惠仁:健全的民主來自於有韌性的公民社會

公共議題

進口但議題延燒超過一個月,關於農委會(現為農業部)禽流感處置的各項缺失,一位獨立記者兼紀錄片導演坐在對桌「侃侃而談」,一開口就連續講超過半小時,他是李惠仁,氣質和善、語調堅定,一如他與農委會(農業部)交手20年,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堅定態度。

曾經在商業電視台擔任攝影記者超過10年,李惠仁坦承自己就是有股「記者魂」,看到可疑的點總是會引起他的好奇心去深究,而這次《不能戳的秘密》(簡稱不能戳)系列回歸,因為疫情延宕、與第2集相隔了10年的續作-《不能戳的秘密3:官官相護》在今(2023)年8月上映,李惠仁談起他從2004~2023年,將近20年來與農業部交手的最大感受:「歪斜的官僚體制」,他用著最平淡的語氣下了最沉重的結論。

歪斜的官僚體制與歪斜的做事態度

「前陣子很多人來問我缺蛋的原因,當然是禽流感」,李惠仁直接了當地說。

他表示,官員從早在2004年入侵台灣、目前已經在地化的H5N2病毒到後續的H5N3、H5N6等,皆以一紙公文的「公文防疫」輕輕帶過,要求雞農做好自主防疫的措施,最後,在2022年更危險的H5N1大舉入侵、蔓延時被看破手腳,造成如今的缺蛋危機。

看到今年2月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與時任農委會主委的陳吉仲前往超市視察「雞蛋滿架」的情形,與2017年H5N6入侵時,時任行政院長林全在立法院表演吃炸雞的畫面如出一輒,李惠仁深感無奈的說「整個農委會的官僚體系,長久以來不管是跨越藍綠都一樣」。而不能戳3的開場,就是這種滿滿的官僚味。

然而,李惠仁娓娓道來不能戳3的敘事脈絡,發現不只是在禽流感防疫上抱有散漫的態度,農業部官員在基本生物安全也出現重大缺失-研究計劃案中的「病毒分讓」未作申請,他語重心長地說,「那其實是很嚴重的,因為他是做豬瘟病毒的研究」,而豬瘟跟非洲豬瘟、高病原性禽流感一樣,「他們都是二級的」。

李惠仁憑藉著多年「啃書」、調查,還跑國外請教學者的知識背景進一步解釋,病毒須將其打在胚胎氮中增殖再分讓,不過因為增殖後會產生大量病毒,所以必須做出管制,「比如說我做完這個研究,銷毀怎麼銷毀、平常怎麼消毒,不然病毒很容易流出去,這就是最基本的生物安全」,他直言農業部,「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安全都處理得不好」。

不論是紀錄片中農業部研究計畫案,還是曾參與隱匿禽流感疫情、如今卻已然高升至防疫檢疫署署長邱垂章的博士論文「學倫案」,不只是基本生物安全有重大瑕疵,同時也顯現出典型的官學勾結。

小小的會議室,沒有任何燈光效果或驚悚配樂,李惠仁闡述的內容卻如同懸疑片一般,使人心底發寒。

面對威脅不懼,反倒變成紀錄片素材

曾多年任職攝影記者的李惠仁,也談到「第四權」面臨到的困境。「記者因為時間不夠,所以常常把惡意的欺騙當成平衡報導」,他以熟識的農業部舉例,「比如說像狂犬病、2013年的狂犬病,那時候是自由時報獨家報導出來,(官員)就用英文名詞來硬ㄠ」,將Fresh brain tissue(未經任何固定液固定的腦檢體)惡意誤導成「新鮮的腦組織」,可以看到那個時候在那個體系裡是怎麼欺騙」。

李惠仁在不能戳3調查期間,不僅被匿名電話恐嚇,甚至被認知作戰,遭罵「中共同路人」、「綠蛆」等,但他似乎不露懼色,甚至將恐嚇電話加進紀錄片「提味」。

談起2011年遭當面「利誘」勸他別再深查,「過2天總統府會打電話給你,你也40好幾了,有些東西是你應得的,你應該好好為你跟你家人著想」,李惠仁生動演繹出當年場景,「我隔天就去立法院開飆哈哈哈哈」,他大笑著。

雖然李惠仁現場以大笑帶過,但就像紀錄片中所說,「當真相的壓力鍋被揭開之後,受衝擊最大的,竟然是揭發真相的人」。

李惠仁:健全的民主是來自於有韌性的公民社會

問及台灣社會對於跟自身意見不合的聲音,越來越無法包容,「紅媒、綠媒、側翼網軍」標籤滿天飛,站在獨立記者兼導演的角度,所謂「第四權」媒體該如何自處?

李惠仁沉默了一會,決定用公投舉例側面回答,相較於台灣,公投在國外是長時間的社會溝通,「他告訴你,公投你同意通過會怎麼樣;不同意通過會怎麼樣,充分地讓民眾知道,才去投」,「可台灣公投弄到最後都是甚麼...民進黨說一三五投要、國民黨說二四六不要」,李直言,「那是反民主的作法」。

李惠仁觀察,公共議題如藻礁三接淪為政治對決,「現在大家都在做所謂選舉的那種技術技巧,反而最根本的對話都沒有了」,不能戳3準備上映時也受到朋友的勸阻,「那時候也有朋友建議說要不要等選舉完之後再播」,但李惠仁不以為然,「我們做新聞都要考慮到選舉,阿台灣幾乎每年都在選舉」。

他格外嚴肅地表示,任何議題我們不應該只看到擁有話語權的名嘴,「健全的民主是來自於有韌性的公民社會,公民社會的韌性是很重要的」。

李惠仁認為,台灣對於社會議題或公投,社會上的討論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對決。圖為2021年1218公投示意圖。(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台)

拍紀錄片是為了社會溝通,空暇接商業片賺生活費

因為我之前跟公視合作的片子,比如去年像邁向權力之路,我就講說因為要讓他的公共性更強,希望他們不要鎖,任何人都可以免費觀看」李惠仁說,「再加上我也不是要賣那些片子,因為我目的還是要做社會溝通跟社會對話」,花大量時間與精力拍攝紀錄片,李惠仁將版權捐給平台,其中也包含不能戳系列,為的就是能讓社會多點討論、多點「韌性」。

此舉令人敬佩,但還是會不禁好奇李惠仁的經濟來源從何而來?

「我自己也有拍商業的片子阿,不然怎麼活得下來!」,難得看到李惠仁激動的神情,「拍紀錄片不是每天,空檔還是要拍商業的片子」,例如HBL、HVL,而紀錄片的拍攝耗時也令人驚訝,如《邁向權力之路》就整整耗時了8年。

面對現實的資金問題,李惠仁說道,「不能戳的秘密3,人家大概也不會出錢,阿就自己去找錢;不過那部片很幸運,文化部有補助」但一個獨立導演費時費力拍片,還要自己找尋成本的資金來源,這談何容易?

李惠仁輕輕敲打著桌面一邊說,「其實也不會很辛苦,你在做調查最開心的時候就是:齁~被我抓到了齁!」對他來說,「追查真相」的成就感深深刻在他的「記者魂」上,「傳統Daily news出來的時候,可能我們都跑過很多路線,跑社會、財經、政治、生活,我們對很多議題還是會很有興趣」。

李惠仁的下一步:以不同角度看「刺蔣案」

採訪來到尾聲,李惠仁在今年發布不能戳3,那下一步將會前往何方?

「那部片子叫作風箏...」李惠仁哂然而笑,這是預計明(2024)年上映的片子,是以兩個角度看70年代時任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訪美,於紐約廣場飯店門口被臺灣留美博士生黃文雄槍擊刺殺未遂的事件-「刺蔣案」,「很多人只知道他(黃文雄)開槍刺殺蔣經國這件事,可是我覺得台灣很多人權的進展,跟他有關係」。

「為什麼叫作風箏,風箏是作用力跟反作用力達到一個程度,才能飛在天上;我也想要透過黃文雄,印照出那個年代社會跟政治環境的氛圍...看他這一輩子到底在反抗甚麼」他懇切並認真得說。

風箏,只要風不停,就會頻藉看似羸弱實則倔強的纖維絲,孑立於蒼穹;而真相,「風」起時也將依著不同媒介的討論與揭露,在塵暴中睜開雙眼,我想,李惠仁與他的紀錄片,會是其中一道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