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森縣立美術館:超越人體尺度的展覽空間

藝文生活

撰文.攝影=謝宗哲

作 者 介 紹

謝宗哲

現任Atelier SHARE(享工房有限公司)代表。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2007),前亞洲大學專任助理教授(2008-2015),曾任教於交大建築所、東海建築系、中原建築系。譯有《席捲世界的日本建築家群像》、《日本建築的覺醒》等。

青森縣立美術館

2006年7月13日開館,位在三內丸山遺跡旁,以地下兩層、地上兩層的凹凸白色構造體,覆蓋在「像是遺跡發掘現場探溝」的設計。館藏超高人氣的青森犬,由青森出生的藝術家奈良美智製作。

在日本本州東北邊陲、津輕海峽下方的青森縣,佇立著一座宛如在板狀巧克力上塗著白色方糖般的建築。因爲地理位置偏遠,2006 年完工以來,幾乎是最被世人忽略的美術館。

這是青森縣在2000年前後,為了保護當地挖掘出的三内丸山縄文遺跡(編按:舊石器時代的大型遺跡)而計畫建造的地方性美術館,由設計銀座LV旗艦店舉世聞名的青木淳建築師,在2000年的競圖中從三百多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贏得首獎。

過去得搭飛機到函館,再搭電車穿過青函隧道,或者從東京一路搭新幹線到八戶再轉車才能抵達。感謝2016年春天東北新幹線直達新青森站,交通便捷許多,我也才終於得償所願地來到這座亦可稱為日本當代前衛美術館建築的最前線一探究竟。

巧妙營造考古遺址特有景致

根據青木淳建築師的說法,青森縣立美術館的設計想法,是從相鄰考古遺址發掘現場發想而來的。我從青森車站搭公車,約莫20分鐘左右就抵達這座美術館。來到現場仍然可以看到考古遺址特有的鮮明痕跡,如同壕溝一般,將地表切割後向底下挖掘出幾何條狀的樣貌。

以塗裝成白色、分成常設・企畫藝廊棟與社區藝廊棟的兩個磚塊量體覆蓋在這些壕溝上方,沿著壕溝路徑被壓低到宛如崁合在土層地表當中。無論是上方的量體或下方的底表面,都呈現凹凸的模樣。

青森美術館的外觀:端正的白色方盒量體降落在有著壕溝的考古遺跡地形上。

以弧線的水平屋簷來標誌入口意象,非常優雅而可愛。

美術館本身除了白色量體之外,構造體與土層之間也作為擁有各種尺度與比例的間隙空間,回應基地脈絡特性所應運而生的展示室與活動空間。至於和構造體未能嵌合在一起的壕溝部分,則作為屋外展示空間、工作庭園等來使用。

外牆採取磚造帷幕牆的同時,為了吸收外牆全體的變位,得以隨著將帷幕牆所產生的接頭隱藏,賦予磚瓦/石砌構造飄浮在空中般的印象。而這裡頭作為空間重要主體之一的土壕,與鄰接的重要考古學遺跡「三内丸山縄文遺跡」,一同釀造出整體性的自然地景。如此嶄新而趣味的設計操作,讓這座美術館出現過去沒有的超大尺度展示空間。

入口處理得相對低調,宛如進入山洞用的孔穴。上方有標誌森林的三角形燈飾而顯得饒富趣味。

地表雪塊和考古土坑共同構成的強大氣場

這個美術館另一個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順應地景環境所鋪陳出來的入口動線系統。在一開始走進白色量體的入口處令人意外地感到稍嫌侷促,但轉搭往下運行的電梯、來到位於地底的主入口的瞬間便不禁被它放大的尺度所震撼。

參觀者從蜷伏在地表的雪塊進入到彷彿是考古現場裡的「壕溝」與「土坑」裡,整個展覽空間有著由地下湧出的氣場,彷彿是由上往下覆蓋的能量之流彼此競合,在兩種異質性材料的對峙與共存下,迸發出巨大的張力。

 
由美術館主構造與地表土層及壕溝相互嵌合下,形成帶有「容積感」與彷彿置身在縫隙的場域。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於美術館中心的「Aleko Hall」,19公尺高的四層樓挑高大廳,在牆上展出著代表二十世紀、以「色彩魔術師」著稱的猶太裔白俄羅斯畫家馬克•夏卡爾(1887-1985)為芭蕾舞劇《阿雷可》創作的舞臺背景畫作。

出生青森縣的奈良美智主場

另一個鎮館之寶是由超高人氣的現代藝術家奈良美智所製作的青森犬,為這個令人驚歎不已的空間帶來決定性的魅力。在它前方的室內展廳裡特別設置了一棟小屋,重現奈良美智的工作室,讓人恍然大悟這個美術館就是出生青森縣的奈良美智的主場啊。周圍鋪設了地毯,參訪者可以在此停留、享受凝視青森犬與館內觀展及閱讀的時光。

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這當中所舉辦的展覽,土質所構成的地板與牆壁在每一次展覽後都會有局部損壞需要進行補修。因此經年累月之下,能夠嗅得到某種因著縫補與接續所產生而流露出的時間韻味。而這或許也可以是日本傳統侘寂美學的另類詮釋。

置身在這裡頭,再一次更新了筆者對於美術館的既定認知與常識,那是一種遠遠超越人體尺度、以大地規模雕刻塑造而成的深廣場域。我必須說,一直到真的來到這裡,我才終於理解青木淳這位建築名家的實力。

青森縣立美術館的建築本體被埋藏進自然地景的同時,也讓人感受到空間本質蘊涵的強大能量。這是一場宛如在世界盡頭所展演的大地雕塑與空間構築的協奏,亦是自然地景與建築量體極具詩性之對接與嵌合。

美術館量體與地面土層嵌合的容量感,散發與外部/ 地表截然不同的氛圍。
一個有好景觀與好餐點的Café 是當代美術館不可或缺的「正義」。

而我在充分享受這場美術館空間與藝術的饗宴之後,毫不例外地check 了這座美術館的Café,符合預期地享用了手工製作的蘋果派與熱咖啡而在身心靈都獲得完全的療癒與滿足。再怎麼說,青森縣的蘋果,以及其冷冽而新鮮的空氣,就是對於長期置身在熱帶憂鬱島嶼上的我最大的滋潤與救贖啊。

《日本當代建築巡覽》

謝宗哲 著,商周出版,2017 年本書收錄作者歷年探訪日本當代建築的觀察心得,包括「安藤忠雄建築之旅」、「SANAA + 伊東豊雄建築見學」之旅,以及由Atelier SHARE 規劃成行的「日本中部—關東」、「北陸—長野—關東」、「日本關東與東北」等建築深度體驗朝聖之旅。除了建築空間的紀錄,也包含與日本建築巨匠們的邂逅、年輕建築家們的交往、共事的回想。

本文轉載自《新北市文化》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