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主播詹啟聖「腦出血」猝逝》醫: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有3項異常就屬「高危險族群」

醫療保健

多年來「陪觀眾看球賽」的體育主播、知名體育主播詹啟聖因腦出血離世,享年58歲。他的妹妹、TVBS新聞台新聞部副總經理詹怡宜28日在臉書證實這個噩耗,並寫下:「上個星期天,我們全家才愉快聚會,照例聊個不停。週二早上接到嫂嫂電話,哥哥突然腦出血昏迷,沒有再醒來。給了我們四天驚愕與告別的時間......」

詹怡宜也提到,20多年前哥哥罹患胃癌末期,醫生說只剩6-9個月的時間,結果2次胃癌全胃切除後,還是開開心心活了22年。但今年初詹啟聖發生主動脈剝離,經歷一場大手術搶救,也花了9個月復健,家人經歷到峰迴路轉的驚喜。沒想到29日仍因腦出血離世,消息一出也讓許多人表示心痛不已。

另外,國民黨籍苗栗縣苗栗市民代表朱毅君,今年7月20日開車時突然「腦出血」昏迷 ,與病魔抗爭3個多月,沒想到29日晚間因肺炎病逝、享年41歲,消息傳出讓地方政壇、鄉親對此百般不捨。

根據衛福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腦血管疾病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寶貴的性命。而秋冬日夜溫差漸大,更易促發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究竟該如何避免誘發腦出血?

(延伸閱讀:李克強心臟病驟逝 中國醫曝「那間醫院不是頂尖」:心臟病其實可以預防的... )

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有3項異常就屬「高危險族群」

前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三總神經科部主治醫師李俊泰指出,腦中風危險因子無所不在,包括「不可控制的危險因子」及「可控制的危險因子」。

不可控制的危險因子:

1. 年齡:55歲後每增加10歲,其發生率倍增,而中風死亡率亦隨年齡增加而遞增。

2. 性別:女性第一次腦中風年齡較男性高,腦中風的死亡率也較高。在65歲以前男性較女性多20的腦中風。 

3. 種族

4. 腦中風病史:10%腦中風倖存者在緊接著的一年內會再發生腦中風,1/6的腦中風倖存者在隨後2年內會發生下一次的腦中風。

5. 腦中風家族史:直系親屬或母系親屬中有腦中風病史時,其得到腦中風的機會較高。

可控制的危險因子:

1. 高血壓

2. 糖尿病 

3. 高血脂

4. 心房顫動:因心跳不穩定且心跳速率過快又亂,導致心臟血液輸出量減少,更容易提高中風的機率。

5. 其他心臟病

6. 頸動脈疾病

7. 肥胖

8. 抽菸

9. 飲食習慣

10. 運動習慣

11. 周邊動脈疾病 

12. 鐮刀型貧血

李俊泰進一步指出,根據1995-2018年台大醫院中風登錄22,803例患發現,三高、心血管疾病為台灣中風主因,若高血壓患者若血壓控制不良,中風風險增2.1倍,而積極控制血脂可降低中風風險。至於糖尿病患者罹患腦中風的機率,則是一般人的1.5-2倍,且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合併2種以上共病的糖尿病患者,相較沒有共病與糖尿病的人,有近5倍中風發生率。若高血壓、吸菸危險因子加乘,腦中風機率恐增6倍!」

他強調,民眾可自行評估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血壓、膽固醇、糖尿病史、心房顫動、吸菸史、體重、運動習慣、腦中風家族病史」,只要任何3項有異常情形,即表示屬於「腦中風高危險族」,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美國心臟協會(AHA)提出「生活簡單七件事」,強調運動的重要性。《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JSM)近期發表一項研究指出,所有運動都能降低血壓、預防中風。(圖片來源/photoAC)

腦中風高危族群應做「2項健檢」提早預防

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部主任周中興提到,腦中風主要是因為腦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需求,而發生腦功能障礙。腦中風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及「出血性腦中風」,前者是因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約佔 70-80%;後者是因供應腦部的血管破裂所造成,約佔20-30%。

「每拖延1分鐘,大腦內神經細胞死亡近200萬個。」周中興強調成功救治腦中風的關鍵在於「及早辨識出腦中風症狀」,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腦中風的發生總是突如其來,但事實上大部分的腦中風是可以藉由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積極控制或治療三高來預防的。有鑒於國人腦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錢政平呼籲年滿20歲開始的成年人都該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至少每1-2年安排一次基礎健檢,如抽血、測量血壓、身高體重等。

他也提到,若屬腦中風危險族群者建議需安排進一步的健康檢查,如頸動脈超音波可檢視頸部血管有無狹小或阻塞,或是腦部磁振造影,搶先在急性腦中風發生前獲得更好的治療。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北榮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永煬提醒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應做好三高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定期健康檢查,降低腦中風的風險。「當發現腦中風徵兆時,應由專業救護人員提供緊急送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