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做麻糬的手藝 陪伴每一個孩子的童年

飲食生活

初夏午後,「彭春妹」店內熱氣蒸騰、米香四溢,創辦人梁文憶帶著充滿朝氣的身影,穿梭在高溫霧氣裡,俐落地製作細軟、Q彈麻糬,為開店做準備。

起初從中原夜市攤車開始,以阿婆名字「彭春妹」為名,每日堅持現點現做,木臼與木樁擺在一旁,由阿姨負責搗散粿粉團,接著放進蒸籠,等待炊蒸到熟,空氣間氤氳糯米香氣,不豔不搶,卻足以吸引路過的人們。

掛心客人們烈日下長時間的等待,於是兩年前在攤車不遠處租了前身為藝品店的店面,保留原本的木製櫥櫃與桌椅,顧客能在這裡搶先吃上一口熱騰騰剛出籠的麻糬,讓常民點心頓時多了一分儀式感。

待客如親,奉上最好的米食

走進店裡,菜單上簡潔的口味名是梁文憶與阿婆的共同語言,從小只需指名「鹹的」或是「甜的」,其他無需明說。

點一個菜單上名為「甜」的麻糬,原味麻糬撒上由彰化9號花生自磨自調而成的花生粉,不甜不膩,品嚐食物原始的香氣;「鹹」則是原味麻糬搭配自製肉鬆,用米香襯出肉脯的鹹香,吃的是一種傳統滋味。

梁文憶也嘗試做創新口味,麻糬內包著滿滿巧克力醬,外頭撒上花生粉,製作出花生巧克力的療癒口感,稱為「甜甜」;撒上玉米脆片與煉乳、花生粉則是「Q脆」,當軟Q麻糬遇上香脆玉米片,多層次口感一次滿足。

若是想品嚐客家滋味,「牛汶水」源自古時的犁田風景,將麻糬泡在黑糖薑汁裡,與水牛浸泡在泥水中有幾分神似,故得其名;亦有「擂茶」口味,將麻糬泡於擂茶中,佐以穀片,主打傳統食材創新吃法,深受客人喜愛。

秉持著「給客人最好的米食」,梁文憶使用老糯米調和新糯米,調配出軟中帶Q,最勾人的口感。麻糬熱時嚐起來軟糯,不黏牙、易入口,能嚐到糯米清甜的香氣,冷時則較彈牙,越嚼越令人著迷。

 

上:甜。原味麻糬撒上自製花生粉,不甜不膩,每一口都吃得到糯米的清甜;中:鹹。麻糬混搭肉絲口感的手工肉鬆,在Q 軟麻糬中,能品嚐到肉鬆的香氣;下:擂茶。將自製擂茶粉沖泡後,再加入麻糬、 穀片,喝起來香濃又有充實飽足感,是店內少數可以乾濕兩吃的品項。

承襲好手藝,傳遞真情感

對米食的堅持,是為守護小時候的記憶,也是為傳承阿婆的念想。來自客家家庭的梁文憶,看著阿婆製糕的身影長大,無論是湯圓、粢粑(麻糬)、粄條等,這些日常小吃都難不倒阿婆,與米食的淵源流淌於血脈之間。

梁文憶從小愛吃麻糬,做麻糬除了想傳承阿婆的手藝,更源自一股純粹的想望:「我想讓阿婆開心,如果很多人喜歡這個東西,阿婆就會開心。」

 
梁文憶。(圖片來源/桃園誌授權轉載)  

而做麻糬絕非易事,堅持手作的傳統滋味需要大量勞力,辛苦阿婆都看在眼裡。過去,店裡使用月桃葉盛裝麻糬,月桃葉於城市中取材不易,通常生長於山區,需熟人領路才能採摘。有次月桃葉用完了,梁文憶發現時卻看見阿婆已經替她採回,「我當下真的很感動,在外因為『老闆』這個角色,我需要表現得非常堅強,但是回到家我永遠是被阿婆寵愛的孩子。」

如同麻糬在記憶中舉足輕重的存在,她也希望自己的手藝,能陪著每一個孩子的童年。「有一個幼稚園弟弟從攤車時期開始找我買麻糬,吃到現在已經上國小了,再過幾年,他就可以說是吃我做的麻糬長大的!」

彭春妹0901-491-509

桃園市中壢區中山東路二段170之2號

週四至週日 14:00-20:00 (週一至週三公休)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