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流行「肺炎黴漿菌」 台灣住院病例有增加趨勢...黃立民:民眾應做「這件事」預防

醫療保健

秋冬容易好發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是兒童常見的感染症,而「肺炎黴漿菌」又是造成兒童肺炎的主要病因。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目前中國正流行肺炎黴漿菌,最近在台大醫院也看到感染肺炎黴漿菌的人數開始增加,但在國內已對一線抗生素產生約6成抗藥性,而在中國則是百分百。

黃立民也提到,目前肺炎黴漿菌無疫苗可施打,一旦感染會非常容易出現肺炎重症,早在新冠疫情前的2018到2019年,北部地區就曾看到4例因肺炎黴漿菌而插上葉克膜治療的重症兒童個案。

究竟「肺炎黴漿菌」是什麼樣的病菌?哪些族群容易感染?該如何預防?若不幸感染該怎麼辦?

(延伸閱讀:李克強心臟病驟逝 中國醫曝「那間醫院不是頂尖」:心臟病其實可以預防的... )

「肺炎黴漿菌」人傳人,潛伏期約1-4週

根據疾管署資料指出,肺炎黴漿菌可經由人傳人傳播,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沒有症狀的人也可能在鼻腔或喉嚨帶有此菌,潛伏期約1至4週。

臨床症狀則包括:

1. 一般而言,肺炎黴漿菌造成的症狀輕微,可持續1至4週,且可造成數種類型的感染。

2. 最常見的疾病型態為支氣管炎,特別是孩童,常見的症狀為喉嚨痛、倦怠、發燒及長達數週甚至數月的咳嗽。

3. 估計約有10%的人會得到肺炎,常見的症狀為黏液痰、發燒和發冷、呼吸困難、胸痛及倦怠。

4. 小於5歲的孩童感染時發燒較少見,但可能會有喘嗚(wheezing)、嘔吐或腹瀉等症狀。

5. 少數病人會有嚴重肺炎、氣喘發作、腦炎(大腦腫脹)、溶血性貧血、腎功能異常及皮膚疾病(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多形性紅斑、毒性表皮溶解症)等嚴重併發症。

肺炎黴漿菌一年四季皆可能感染,但夏天及初秋較常見。依據美國資料顯示,約3至7年會有一波大流行。黃立民表示,近期開始流行可能跟秋冬有關,「但也可能是因為一段時間不流行,就輪到它了,而且跟中國開始流行也有關,畢竟兩岸還是有往來。」

國內已對一線抗生素產生約6成抗藥性

黃立民也提到,「肺炎黴漿菌」一直以來都是造成兒童肺炎住院第一或第二名的原因,但現在因為有抗藥性、對第一線的抗生素無效,就變得越來越嚴重。

肺炎黴漿菌是目前發現最小且可自行複製的病原體,和一般細菌不同的是,它沒有細胞壁,許多常見的抗生素對它無效。黃立民表示,過去患者剛開始生病前幾天,還不是很嚴重時去看醫生,醫生開立的紅黴素、四環黴素等抗生素可以改變病程,讓患者慢慢好起來,「但現在可能就要繼續看病,甚至要住院,所以就覺得病人變多了。」

少數肺炎黴漿菌病人會有嚴重肺炎、氣喘發作、腦炎、溶血性貧血、腎功能異常及皮膚疾病(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多形性紅斑、毒性表皮溶解症)等嚴重併發症。

至於哪些族群較易感染?

黃立民表示,大部分都是兒童感染,從1、2歲到青少年都會,「其實老年人也會再被感染,只是再被感染可能相對不是那麼嚴重,但是有多嚴重,目前還不是那麼清楚,反正這個細菌是可以一直反覆感染的。」

台大小兒感染醫:民眾應做好「這件事」預防肺炎黴漿菌

那麼該如何預防肺炎黴漿菌?若不幸感染該怎麼辦?

黃立民指出,目前有2個辦法,第一就是盡量讓自己不要感染,「呼吸道感染防護做好一點,就像現在預防新冠一樣。」第二就是要限制紅黴素的使用。

「因為第一線用藥就是紅黴素,但很多第一線醫師紅黴素用得太頻繁了,所以需要限制。」不過黃立民也理解,要限制有其難度,「因為醫師會覺得有需要就開,跟醫師做衛教當然會有一些效果,但效果不會很持久。最主要的辦法就是要研發疫苗,就可以減少疾病和抗生素的使用。」

不過他也提到,目前肺炎黴漿菌疫苗在全球沒有太多人研發,「只有少數研究者在大學進行初步的研發,還沒進入到廠商。第一,因為細菌疫苗不好研發,不像病毒疫苗比較好研發,很多廠商的資本光研發病毒就差不多了,所以會以研發病毒優先,研發細菌就會放在中長期計畫。」

「第二,因為以前覺得這麼病不是那麼嚴重,可能吃抗生素就好了。」黃立民指出,但近來看到東方國家「肺炎黴漿菌」出現抗藥性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國、日本、韓國都是,西方國家可能只有佔2-3成病例,所以西方廠商也不會把它列為最優先的研發製造。」

黃立民也強調,感染過肺炎黴漿菌不會產生終生免疫力,未來仍有可能再次感染,並提醒民眾,在疫苗還沒研發出來前,還是做好呼吸道的預防,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