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瑰寶》礦山記憶:探索金瓜石百年歷史風華

歷史現場

(本文作者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 許峰源

金瓜石鄰近臺灣最北端,蘊藏豐富的金銅礦,歷經近百年開發,形塑一座獨具特色的礦業城市。今日,金瓜石採礦繁華不再,仍留下許多礦業文化與地理景觀,如大小礦坑長度加總超過600公里,可環繞臺灣一圈,令人驚嘆! 

臺灣各種物產豐饒,也蘊藏礦物資源,以早以富含金礦聞名全球,在16世紀西班牙人、荷蘭人即開始在北部探尋,最終無功而返。直至1889年,臺灣巡撫劉銘傳修築鐵路期間,工人偶然在基隆河發現砂金,有人溯溪而上,發現九份、金瓜石蘊藏金脈。這個消息公諸於世,立刻吸引數千名淘金客、採礦者蜂擁而至,在北臺灣掀起一股熱潮。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在1896年頒布〈臺灣鑛業規則〉,規定只有日本人才能經營礦業,隨後將九份、金瓜石礦權一分為二,便於管理。日商田中長兵衛率先承攬金瓜石礦權,從日本引進器具、技術人員,分頭進行露天與坑道開採作業(圖1),並發現礦石中蘊藏銅礦,於是在水湳洞建置煉銅廠,形成礦石開採與金屬冶煉併行的經營模式。

圖1:1911年長仁一、二號坑道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全球經濟陷入蕭條,波及到金瓜石採礦事業,煉銅廠被迫關閉,田中長兵衛為維持金瓜石整體營運,轉將礦砂輸往日本販售。後來,礦區經營權易手,在後宮信太郎主持下,慢慢恢復採礦工作。至1931年,日本鑛業株式會社購得礦場經營權,為提升金銅礦石開採效率,借助地質學勘測技術(圖2),依照地圖資訊指引,按圖索驥大規模開發金銅礦床,設置選礦廠篩選礦石,分類出銅精砂、金銀澱物,分批銷往日本精煉。隨著金瓜石採礦事業興盛,金礦產量高居日本、臺灣首位,也成為重要的銅礦產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國際局勢轉變,待美軍轟炸臺灣,金瓜石對外海運航線在1944年陷入瓶頸,採礦工作被迫停歇。

圖2:1930年臺灣基隆區金瓜石瑞芳礦山地質圖。

1945年戰爭結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金瓜石地區。隔年,行政院資源委員會設立臺灣銅礦籌備處,接管金瓜石礦權,試圖恢復礦石開採作業,不斷添購金銀澱物、沉澱銅泥冶煉設備,籌劃金屬冶煉實務。籌備處在1948年改組為臺灣金銅鑛務局(簡稱鑛務局),依規定煉製的黃金全部交由臺灣銀行以官定價格收購。隨著國共戰爭爆發,臺灣通貨膨脹劇烈,加上官定價格收購黃金規定的限制,導致黃金生產成本過高。

至1951年,鑛務局已入不敷出,為維繫整體營運,決定恢復生產銅礦作業,自此奠定金瓜石「以銅養金」的經營模式。根據統計,此時在金瓜石作業的礦工超過1,900人,各式相關辦公室、提金室、煉廠、倉庫、車庫、修理廠、機房等四處林立,各式索道馬不停蹄輸送礦石,而鑛務局員工、眷屬占當地總人口11,000人的半數以上,除了員工住宅與大量宿舍,還有學校、醫院、電影院、游泳池、物品供應社,方能滿足礦工家庭生活的需求(圖3、圖4)。

圖3:臺灣金銅鑛務局所有鑛區分佈圖。
圖4:臺灣金銅鑛務局地面佈置圖。

1955年,金瓜石金銅礦生產業績蒸蒸日上,經濟部為吸引國內外資本投資,擴大經營規模,遂將鑛務局改組為台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金公司)(圖5)。依據公司章程,經營業務有包括:採勘金銅硫化鐵礦、開採金銅硫化鐵礦及選礦作業、製煉純金銀銅及銀銅加工品,以及對其他有關金屬礦業的原料成品、半成品及副產品的製造與銷售(圖6),公司內部的所屬單位最初有探勘處、鑛廠、選廠、鍊廠、保修廠,後來因應業務擴張,增設金瓜石煤礦、新竹煤礦等單位(圖7)。

圖5:鑛務局改組為臺金公司。
圖6:臺金公司章程。
圖7:臺金公司總管理處暨所屬單位一覽表。

分析臺金公司內部職掌,探勘處負責地質調查、礦床與地質研究,為提升開採效率,也常繪製地質圖(圖8)、地形圖作為輔助,並分析各礦場構造與地質環境,落實巷道地質鑽探(圖9),且不斷往外擴展鑽測範圍以尋求新礦源。鑛廠專注測繪礦產儲量、品質,擬定採鑛規劃與監督實施,機具修配、保養作業,以及督導作業場域安全、衛生(圖10)。選廠所負責工作,有包括操作碎鑛及重液選鑛、金銀研磨氰化,與鑛石研磨浮選作業(圖11、圖12)。煉廠則負責金屬冶煉技術,生產各級銅品,冶煉金銀產品,沉澱銅生產作業,粗煉銅的操作。保養廠負責各項機械設備安裝、修造、檢查與維護,管理電力與電信作業,與土木工程及辦公廳、工廠與廠房的修建。臺金公司內部組織專業分工,各司其職,總營業額屢創新高。

圖8:1974年臺灣地質圖。
圖9:地面鑽探。
圖10:金瓜石鑛廠佈置圖。
圖11:選廠操作流程圖。
圖12:選廠全景。

金瓜石開採金銅礦石,依作業地點分為露天、坑內兩種型式,前者用於金礦的開挖,先以鑽孔機挖鑿,或是透過炸藥爆破,再利用怪手等機具挖掘礦石,最後以重型卡車輸運。坑內適用於金銅鑛石的挖鑿,依據山坡高度,每隔120或160公尺處向礦體方向開鑿水平巷道,藉此進入礦山。

礦山內部坑道四通八達,上下相鄰的水平坑道垂直距離為40公尺,相互交織,錯綜複雜。至於礦石的運送,海拔417公尺以上先利用臺車運至坑外(圖13),再以架空索道運到選廠(圖14);未達海拔417公尺的部分,以貫籠或臺車運到坑外,再利用循環索道運往選廠(圖15),進行礦石的篩選。

圖13:坑內臺車輸運礦石。
圖14:架空索道運輸礦石。
圖15:循環索道運輸礦石。

礦石篩選後,經提煉為銅精砂,先集中堆放於水湳洞倉庫,再以鑛車裝載(圖16),再續以臺金公司經營的水八鐵路,即俗稱的金瓜石線,從水湳洞車站經焿子寮、深澳、基隆八斗子,運抵八尺門倉庫儲存。若要銷往國外,會以駁船運送至對岸碼頭,裝填貨船;要內銷本地的部分,則以卡車送往基隆車站,裝填火車後輸往各縣市。1965年,臺灣鐵路管理局經深澳火力發電廠爭取,為便利煤礦運送,打造了深澳至瑞芳段鐵路,亦即深澳線鐵路。之後,臺金公司利用金瓜石線、深澳線與臺灣鐵路網絡交會,便利輸出礦砂,以及運送從各地採購的工廠器械,公司員工也經常搭乘火車前往各地(圖17)。

圖16:1959年一噸載重鑛車鐵片鑛車裝配圖
圖17:金瓜石線列車時刻表。

臺金公司鼎盛時期,擁有員工超過3,000人,除減免員工及眷屬搭乘火車費用,也經營金瓜石醫院提供醫療保健救治照護(圖18),並在水湳洞、臺北辦事處設分處,選派外科、眼科、牙科、骨科、心臟科醫師前往駐診診療服務,提供醫療服務。為了提供員工和與眷屬休閒娛樂,臺金公司經常在中山堂放映電影,以及舉辦各種戶外運動競賽。員工家庭享有許多福利,以教育方面而言,臺金公司不僅補助員工子女就讀瓜山國小學費,更在當地創辦時雨中學,減去免國中學子赴外就學之苦不便。若有員工子弟赴臺北就讀其他學校,或者接受高中職、大學教育,亦可以申請臺北營運處提供的學生宿舍(圖19),既可減輕家庭負擔,又享有專人就近照顧的服務。

圖18:金瓜石醫院門診時刻表。
圖19:寄住臺北營運處學生宿舍申請書

1971年,臺金公司認為將銅精砂輸往日本提煉,不符合經濟效益,派員赴國外考察煉銅技術,決定採購可年產一萬噸銅的相關設備,在1973年完成水湳洞煉銅廠建置工程,隨即投入生產。在此期間,也興建銅加工廠(圖20),除了製造銅板,也加工成各種材料,提供電子、汽車、燈炮、鈕扣、雨傘、樂器、餐具等產業鏈使用。1975年,擴充電解槽,生產利潤較高的電解銅。該年底,臺金公司金鋁線工廠落成,這是鑒於有感於臺灣電子工業快速發展,金絲需求量增加,遂引進國外技術投入金絲的製造,並且進口鋁矽原料,製造鋁質引線,全面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

圖20:銅加工廠,今時雨中學室內體育館。(圖片來源/許峰源提供)

1980年,臺金公司獨立設置鋁線工廠,希冀提升鋁線生產質量。同一年,又建置禮樂煉銅廠(又稱哩咾煉銅廠)(圖21),投入電解銅的生產。然而,遭逢國際金銅價格不斷跌落,臺金公司營運出現嚴重虧損,導致資金經常周轉不靈,加上煉銅過程產生汙染,長期破壞生態環境,已成為眾矢之的。1987年,曾以經營金瓜石礦山、煉製金銅鑛及加工金屬製品聞名的臺金公司,結束營運而走入歷史。

圖21:禮樂煉銅廠全景。

儘管金瓜石金銅礦事業風光不再,仍以蘊含豐厚礦業風采和與獨特地理景觀,吸引民眾前往觀覽,甚至成為許多電影取材,拍攝礦工生活的最佳景點。例如:榮獲義大利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殊榮的《悲情城市》(圖22)、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無言的山丘》(圖23),以及金馬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的《多桑》,都融入金瓜石獨特建築風貌與礦城景觀。近年來,黃金博物館成功打造金瓜石礦山文化、台灣電力公司點亮水湳洞十三層遺址、臺灣鐵路管理局恢復深澳線營運,以及深澳鐵道自行車的營運,在在廣受大眾歡迎,再度讓金瓜石的魅力受到眾人矚目。

圖22:《悲情城市》電影榮獲威尼斯金獅獎返國記者會。
圖23:1993年翻拍電影無言的山丘參展劇照。

臺金公司在1991年併入臺糖公司,該公司檔案在2008年移轉為國家檔案。檔案局典藏臺金公司檔案,經整理以《臺灣金銅礦務產業檔案》為題,在2022年榮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第三屆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的殊榮。這些檔案珍貴豐富,可利用國家檔案資訊網檢索、查詢。檔案局也以此批檔案為基礎,於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共學館2樓推出「臺金歲月:臺灣金銅礦務產業檔案微型特展」,歡迎前往參觀,一同探尋金瓜石百年歷史風華,以及臺灣金銅礦業文化資產。

本文經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檔案樂活情報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