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衰退美國成長 豐田等日本3車商調高全年度財測40%

產業動態

日本三菱汽車近期決定退出中國市場,雖然目前為止,還沒有其他日本汽車製造商效仿三菱,但是這些日商在中國面臨「留還是走」的決擇。

中國本土車商搶走大半市占,使日本車商更加依賴美國了,美國的銷售正在蓬勃發展,足以抵銷日商在中國銷售的衰退。

豐田、馬自達和速霸陸調高本年度財測

受惠於美國市場的強勁需求,豐田、馬自達和速霸陸(Subaru)都將本年度的營業利益預測上調約40%或更多,帶動豐田股價今年來上揚57%,馬自達同期大漲76%,Subaru上漲38.8%。

日本三菱汽車10月初宣布,由於未能跟上當地市場向電動車 (EV) 的快速轉變的步伐,該公司即將停止中國的生產,退出與廣汽集團的合資企業。

《華爾街日報》一篇報導分析,留在中國的日本車商在與中國本土電動車製造商的激烈競爭,這些日商正在考慮是否停損退出中國,把資源集中在美國等重要市場上,來對抗中國對手。

本田、日產、馬自達、三菱汽車、Subaru上半年度(4-9月)在中國銷量全面比去年同期下滑,豐田在中國銷量約持穩於去年同期水準,但是豐田標記中國為特別值得擔憂的市場。

其中最糟糕的是,三菱汽車在中國銷量暴跌60%,Subaru和日產分別大減37%和20%。

三菱汽車在中國銷量暴跌60%

包括日本品牌在內的外國車商被中國電動汽車巨頭比亞迪等本土對手超越。隨著電動車佔據更大的市場占比,中國本土車商的乘用車銷量首次超過外國品牌。

今年,比亞迪首次超越德國福斯,成為中國最暢銷的汽車品牌。因為美商福特等公司減少中國投資,特斯拉是今年上半年唯一擠進中國汽車銷售前10名的美國品牌。

普華永道(PwC)的研究顯示,2022年中國銷售的新車中,電動車佔20%,而德國等西歐品牌的比例約為15%,美國品牌的比例為5.3%,但是,福斯汽車和美國通用汽車仍然致力推動在中國推出電動汽車的計畫。

日本汽車產業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青睞混合動力汽車而不是電動車。

三菱的困境在3月份中國最後一家工廠(位於湖南省)停工時候,達到頂峰,董事會隨後很快決定放棄復工,「並且從根本上重新審視中國戰略」。

三菱汽車在中國最後一家工廠3月份停產

三菱汽車預計,在2024年3月為止的本年度,這次退出中國最後一家工廠,將帶來243億日圓(1.62 億美元)的損失。

三菱汽車財務長松岡健太郎表示,中國市場轉向電動車的速度比預期來得更快,消費者的品牌和細分市場選擇正在迅速發生重大變化。該公司去年曾發布新車型,試圖重振中國的發展勢頭,可惜「仍然未能實現」原訂目標。

在這種大環境下,10月初三菱汽車宣布,即將退出與廣汽集團的合資業務,並結束在中國的生產。2022,三菱在中國的汽車銷量僅為 31,826輛,低於疫情爆發前2019年的123,581輛。

三菱也宣布將對法國合作夥伴雷諾的電動車部門Ampere投資至多2.13億美元,該公司表示,這項投資將「進一步改進電動車開發技術並擴大電動車產品線」。

2022年,日本賣出59,000輛新電動汽車,雖創下新高紀錄,比前一年大增三倍,但是電動汽車僅佔全日本所有汽車銷量的比重不到2%。

馬自達看好美國汽車銷量將大幅增長

另外,本周二(11月7日),馬自達小幅下調全球銷售預期,該公司看好美國汽車銷量將大幅增長,但是中國和泰國銷售情況糟糕。財務長Jeffrey Guyton表示,在這兩個亞洲國家,電動車銷售強勁,壓低馬自達汽油動力車的需求。

日本汽車製造商在中國花了數十年的時間建立業務,自2000年代開始透過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箱型車以來,中國市場佔日本車商獲利的一部分。根據高盛日本公司估計,在截至2023年3月底為止當年度,中國貢獻日產淨利的 34%、本田的27%和豐田的18%。

然而最近一年多,日本車商陸續縮減中國廠的規模。2022年7月豐田提前解雇中國廠的1千名派遣工,本田和日產減少中國廠的產量。

在三菱退出之前,Stellantis NV 去年決定結束在中國生產和分銷其 Jeep 品牌的合資企業。

隨著日本車商在中國的銷量下降,保住北美和東南亞的市場佔有率變得更加緊迫。

日本3大車商縮減中國廠的規模

幾家日本車商的高層表示,他們正在研究是否可以將更多資源用於在東南亞等日本的長期據點,以保持領先地位,中國車商持續在東南亞推出低價電動車。

根據MarkLines和其他數據來源的數據,截至10月19日,日本車商今年在東協(東南亞國家協會)的市佔率達到73%,比2019年減少4個百分點。

隨著日本汽車製造商在中國的競爭力下降,汽車零件和材料製造商可能會在這個深度融入汽車供應鏈的國家面臨連鎖反應。

日本汽車零件工業協會的報告統計,2021年,約30%的日本汽車零件商的海外子公司位於中國,僅次於東協,2022年,中國佔日本汽車零件進口額的30%左右,達8,000億日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