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森德、陳映潔 異國神仙眷侶的創作旅程

在地生活

在臺中居住20 多年的異國神仙眷侶畢森德和陳映潔,都很喜歡臺中的創作環境,來自美國的畢森德,因為語言的隔閡,特別有感,直說臺中貴人很多,讓他在藝術創作上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心中一直充滿感恩之情。

摩登紐約的單純戀曲

1968 年出生於美國東岸康乃迪克州的畢森德,和1971 年出生於彰化縣溪湖鎮的陳映潔,是結婚20 多年的頂客族,目前住在北屯區大坑山上一處別墅社區;畢森德擅長陶藝及裝置藝術,陳映潔專攻繪畫及磁磚藝術,倆人經常一起辦展,是對讓人稱羨的藝術家夫妻檔。陳映潔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於1995 年前往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修習美術碩士,碰到早先拿到美術碩士學位、留校擔任助教的畢森德;陳映潔有次上完陶藝課,沒有立刻把桌上的陶土清理乾淨,被畢森德兇了一頓,對他沒有好印象,但學姊卻盛情推薦:「這個帥哥人不錯,你應該考慮當男友!」於是多方遊說陳映潔與畢森德交往,假日還特別安排兩人同行,一起參觀紐約多間畫廊,漸漸有了共同話題。

定居大坑山區後終於完成工作室與住家合一的夢想。

形影不離的藝術之路

進一步認識後,陳映潔發覺喜歡中華文化的畢森德也在學中文,因為熱愛老莊思想,還會抄寫老子的《道德經》,印象才慢慢改觀,並教導他中文,兩人越走越近開始交往。畢業後,陳映潔父母催促她回國完成師範大學必要的教職工作,一心想專注於創作的畢森德,經過評估也決定離開紐約,就這樣跟著陳映潔來到臺中市,在西屯租屋當工作室,一圓成為藝術家的夢想;兩年後,畢森德與陳映潔這對佳偶終成眷屬,展開創作與婚姻的旅程。

倆人在美國紐約相識相愛。

畢森德和陳映潔在藝術這條路上形影不離,2002、2003 年連續兩屆同時獲選為臺中火車站20號倉庫駐村藝術家,2013 年兩人在大墩文化中心分別舉辦個展,2022 年也在朝陽科技大學辦《織詩意》雙人展;2023 年3 月,陳映潔在北屯的琳藝術舉辦空間個展,畢森德11 月也要在西區的羿廊舉行陶藝個展。

畢森德的陶藝作品融入歐洲元素。

溫馨熱情的創作舞臺

畢森德覺得臺中的藝術環境很不錯,公、私畫廊都不少,藝術家展覽的機會很多,也願意給外國人舞臺,沒有讓他失望;畢森德加入臺中市雕塑學會後,更是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他說,藝術界對他都很好,樂意幫助他,像前臺中市雕塑學會理事長邱泰洋就曾主動找他一起參與藝術季展覽,讓他感激在心,其他如黃輝雄、李文武、紀向、陳春明以及胡魏茹等藝術家,也都是他的貴人。陳映潔也有同感表示:「我們2024 年8 月將到希臘駐村3個星期,就是文化局的曾能汀副局長幫忙寫的推薦信,一路上真的有太多人幫過我們。」畢森德坦言,外國人學習中文不容易,在溝通上沒那麼順暢,像是尋找創作所需的材料就會碰到難題,有一次為了雕塑要用的臘材,四處都遍尋不著,最後才在網路上找到。畢森德認為,臺中市區比較擁擠,對需要大型創作的藝術家來說,較難找到合適的空間,以致於住家和工作室需要分隔兩地;10 年前找到大坑山上,夫妻倆的工作室和住家都可以在一起,方便許多,只是到市區路途較遠,一趟路要花上不少時間。

畢森德專注於陶藝創作。
畢森德在20號倉庫駐村時創作的穴居作品。

藝文氛圍的時代變化

陳映潔很懷念20 年前在20 號倉庫駐村的美好經驗。她說,當時的工作室對外開放,駐村藝術家有個人也有團體,彼此方便相互討論、交流密切,參觀的民眾與藝術家也會互動,尤其年輕人主動發問,甚至關心創作上的小細節。例如畢森德利用磚頭堆砌的一件穴居作品,就曾有民眾鑽進裡面,唱著歌說很像自己小時候住過的土埆厝,懷念之情溢於言表,讓他們看得很感動。陳映潔期盼,臺中如果能多幾處像20號倉庫的地方可以讓藝術家駐村,會多麼美好。

在20 號倉庫駐村相隔10 年後,她和畢森德2013 年在大墩文化中心舉辦個展時,擺在展場的留言簿,雖也有民眾寫下觀展的感想,但感覺觀眾對於藝術創作的好奇心變淡了,看展的態度也冷漠許多,即使他們主動走近想要解說自己的作品,觀眾往往會趕緊離開,生怕被推銷買畫似的,那種心情感受的落差實在很大。陳映潔感慨地說,臺灣的現代化與都市化,產生對人際與藝術的冷漠感,也會出現在藝術家身上;兩年前,她和畢森德在外地參與一項聯展,發現其他參展的藝術家,相對於當年駐村的彼此互動交流,已有很大的改變,大多數藝術家對其他人展出的作品興趣缺缺,連丁點的好奇心都沒有,令他們相當意外。

陳映潔除了創作也從事教學工作。

卸下心房去感受藝術

定居大坑山區後終於完成工作室與住家合一的夢想。

雖居住臺中,陳映潔偶爾也會返鄉開展,她感覺彰化的展覽沒那麼多,但藝術家比較能夠感受到觀眾互動的人情味,民眾也願意花較多的時間觀展;反觀在臺中的展覽,大家看展機會很多,各式各樣的展覽都有,不足為奇,願意花時間仔細深入了解展覽內容的民眾,相對較少。她鼓勵臺中民眾敞開心胸,運用豐富的展館資源,無論是私人藝廊,或是文化局的五大文化中心、國立臺灣美術館,甚至即將開館的臺中市立美術館,多多與創作者和作品接觸,在這個凡事追求效率的時代裡,在藝術中放慢腳步、深入體會,必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未來兩人也將繼續在臺中,共譜簡單幸福的創作旅程。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