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習會」給台灣的啟示》學者:跨太平洋兩強都開始對話 兩岸也應走向對話

兩岸國際

多名政治大學國關學者認為美中關係「止跌回穩但沒有改善」,雙方在兩項議題上仍有根本矛盾,那就是「台灣問題」與「半導體出口禁令」。

「美中戰略競爭到目前為止這個階段,本質依然沒有改變,台灣在裡面的地緣戰略、政治和科技角色也沒有改變。」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國關中心副主任王信賢表示。

至於美國資深官員轉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告訴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北京並沒有在準備攻台,而且更傾向和平統一。這代表台灣就能高枕無憂嗎?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警告,對台動武絕對仍是中國政府的備案之一。

(更多相關新聞:拜習會》美官員轉述習近平說「北京沒有計畫攻台」 拜登重申中國勿介入台灣大選) 

台海「現狀」已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改變

習近平據說在「拜習會」對台灣問題向拜登做出某種保證,寇健文評論,他的發言並未超出或改變中國一直以來的對台政策,北京向來都是爭取「和統」,但不放棄動武。

在這個過程中,寇健文表示,中國還是需要能「以武逼和」、「以武逼統」的強制力量,所以中國對台一定會有軍事備案,而且不斷調整、修正,以便在外界情勢發生變化時,成為他可以選來作為回應的方案之一。

而且領導人是否選擇動武,取決於時機和外交環境變遷,他們通常不會指出一個明確時間點,所謂2027、2035年,指的是解放軍應具備攻台能力的時點。

2024年台灣即將舉行總統大選,就連拜登也面告習近平「不要干預台灣事務」。不過,選舉結果是否能顯著影響中國對台軍事施壓,還得打上一個問號。

「假設非綠的人當選2024年總統,那解放軍軍機以後是不是就不飛到海峽中線以東的地方了?」寇健文直言,「當然是不可能嘛。」

過去兩岸有不越過海峽中線的默契,但現在共機共艦經常跨越中線,國防部雖然密切監控,但也很難處理這種「新常態」。

「維持現狀好像很容易,但實際上這個現狀已經慢慢改變,而且是在沒有引發軍事衝突的情況下改變。」寇健文說,「我覺得這是未來中共會經常做的事情。」

「台美關係」會繼續按原有方向推進

不管是「拜習會」,或者歐洲呼籲俄烏和談的聲音愈來愈大,國際社會的氣氛逐漸傾向一個比較和解的狀態,這對台灣的安全處境有何影響?

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劉復國評論,現在美國同時應對歐洲和中東兩大戰爭,資源供應慢慢出現匱乏,華府政策圈不希望再和中國在台海新闢戰場,在這樣的大戰略期待下,「拜習會」成形有其道理。

儘管如此,多名與會學者強調,拜登無意全面翻轉兩國關係,美中對立是結構性問題,不可能僅因一兩場會議就有所改善。拜登目的在於不要產生更大磨擦和衝突,也就是「管控風險」。

而這是否會連帶削弱台美關係?劉復國認為「應該是多慮了,台美關係發展會繼續按原有方向推進。」

劉復國指出,美國兩黨選情還才會顯著影響台美關係,而它是否會有所變化,要到明(2024)年台灣及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後才會比較明確。而這兩場選舉又將牽動美中動態,或許是這兩大強權的關係的下一波轉折點。

台灣大選的重要性,王信賢也形容,若說美中關係是大氣候,兩岸關係是小氣候,那麼2024年台灣選舉就是中間的氣旋。

15日晚間習近平與美國企業家共進晚宴並發表演說。他不僅提供經濟誘因招攬美國商人,曾偉峯指出,他也可以藉此和這些「議員金主」建立關係,增強對美國國會的影響力。(圖片來源/Youtube@NCUSCR)

「拜習會」給台灣的啟示:兩岸也應走向對話

綜上所述,台灣依然不能對中國可能採取的軍事行動掉以輕心,但不必太憂慮台美關係降級,那麼這次「拜習會」對台灣有什麼新啟發?

「跨太平洋的兩大強權都已經開始對話,那兩岸關係呢?我們是否也需要管控風險、持續對話?」王信賢表示,這是我們現在應該思考的事情。

美中關係去風險化,對華府的印太盟邦而言是減輕還是增加壓力?王信賢表示,夾在強權中間的中小國家必須非常靈活,以「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澳洲為例,他並未改變站在美國隊的立場,但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及其官員積極處理和北京的關係。

就連美國在印太區域的頭號盟友日本,其首相岸田文雄也預計在16日和習近平見面,日韓中也在考慮重啟領導人三方會議。

「台灣是否具備這種靈活性?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王信賢說。他也分析,美中對弈是「全球一盤棋在玩」,台灣必須注意他們在哪些區域和議題上面,分別處於拜登定調的競爭、對抗、合作哪一種狀態。

政大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峯同樣表示,台灣大選之後,政府可能會面對一個比較平緩的美中關係,應該思考如何在這個局面下,創造有利台灣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