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公布最新台灣民眾癌症登記報告,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首次入榜十大癌症,令社會大眾聞胰臟癌色變。
近年來因胰臟癌逝世的名人包括資深藝人巴戈、資深記者劉駿耀、香奈兒總監拉格斐、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有「台灣肝帝」之稱的肝癌權威陳定信、三大男高音之一帕華洛帝、法國名廚侯布雄,都是因胰臟癌離世。
前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內視鏡室及超音波室主任、成美腸胃專科診所院長陳炳諴,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提到,「以前肝癌很盛行,但現在B、C肝都能治癒,很少人得到肝癌了,13年前剛開業時一個月大概會發現1-2個肝癌,現在一年下來大概不會超過5個。而大腸癌則是以前每周都有發現,現在比例上也低很多,如果每1-2年做一次大腸鏡,都可以早期發現處理,未來大腸癌控制率達9成以上我覺得是很有可能的。」
不過為何唯獨「胰臟癌」發生人數不減反增?有哪些前兆能預防?又該如何避免轉移?
(延伸閱讀:最新台灣十大癌症統計》「肺癌」擠下大腸癌40年來首居第一...胰臟癌擠進前十 )
為何「胰臟癌」發生人數上升?
陳炳諴先指出,這幾十年下來胰臟癌增加有幾個表面因素,包括抽菸喝酒、慢性胰臟炎、家族病史,「但這幾個危險因子以前就有了,不是這幾年增加的原因。」
陳炳諴認為,這幾年胰臟癌發生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
1. 三高族群增加
陳炳諴表示,「現階段發現糖尿病跟胰臟癌是有關聯的,肥胖、糖尿病、三高、代謝症候群跟胰臟癌都有關,而代謝症候群族群有增加趨勢,但何者是因何者是果還不曉得。」不過他提到,有發現糖尿病患者身上發生胰臟癌的機率會增加,而胰臟癌也會增加糖尿病的發生機率。
2. 國人平均壽命提高
陳炳諴指出,胰臟癌很重要的一個危險因子就是年紀,「通常胰臟癌是一個年紀比較大的癌症,大多發生都在60歲以上。」
他也提到,2、30年前國人健康和安全意識還沒有像現在這麼強烈,「可能一個車禍就過世了,但現在整體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對於治療高血壓、預防疾病、癌症偵測率都變高,幾乎可以預期這2、30年胰臟癌的發生率還會不斷往上升。」
陳炳諴進一步分析,現在大腸癌普篩後,發生率等各方面指標都下降了,「現在衝到第一名的變成肺癌,原因第一跟空氣汙染有關,第二是現在肺癌的偵測率也越來越高,會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出早期癌),所以未來肺癌因偵測率提高、死亡率會下降,本來可能死於肺癌或大腸癌的人,因早期篩檢可免於因該疾病離世,但卻可能死於胰臟癌,因為胰臟癌很難偵測。」
發現時常常已難治療...為何胰臟癌難偵測?
至於胰臟癌很容易致死的原因,陳炳諴先解釋,「第一胰臟癌不容易有症狀、第二是一旦有症狀通常已經很嚴重了,因為胰臟本身的血流系統是比較豐富的,所以(癌細胞)很容易轉移出去。」
他進一步解釋,人體在腸胃道有動脈跟靜脈2套系統,但腸胃道裡面又多了門靜脈系統,主要功能是把腸胃道裡一些養分透過血液帶到腸胃道、肝臟、胰臟,「主要是帶到肝臟後,去做消化吸收,那因為胰臟跟肝臟靠很近,也會受到門靜脈系統的影響,所以肝臟最容易被轉移。」
他盤點胰臟癌難偵測,以至於發現時常常已難治療的原因:
1. 因胰臟是後腹腔器官,不像肝臟在前腹腔器官。後腹腔在超音波掃描時只能照到胰臟底部,頭部跟尾部看不到,因此不易發現。
2. 發生時常常無症狀
3. 有症狀時通常已轉移出去了
陳炳諴也提到,就算三高問題被控制下來,現代人到最後還是可能死於胰臟癌,「因為糖尿病本身就是胰臟癌高風險族群,就容易有這些關聯性問題。」
至於為何男性罹患胰臟癌的比例高於女性?
陳炳諴解釋,「胰臟癌現在真正的致病機轉還沒有很清楚,但因為男性通常酗酒比例高於女性,另外有部分研究認為,跟環境接觸或職類接觸各種染料溶劑有關,在這種職類環境工作者也以男性居多。」不過他也提到,男性在所有癌症(除了乳癌)整體發生比例幾乎都高於女性。
「5件事」預防胰臟癌發生
那麼該如何預防胰臟癌的發生?陳炳諴建議:
1. 三高控制
2. 避免菸酒
3. 若工作上會接觸到染劑或溶劑要特別注意,想辦法避免
4. 室內放空氣清淨機過濾PM2.5
5. 若直系血親有胰臟癌要去做篩檢
他也提醒,「若家人都沒有糖尿病,卻突然暴瘦得到糖尿病也要去做篩檢,有一部分比例可能已經得到胰臟癌。」
國健署指出,40歲以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但近期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疑似來自後腹腔,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體重明顯減輕、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不明原因性胰臟炎、脂肪便者,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
陳炳諴表示,若早期發現胰臟癌,現在很多在發現時要先打完化療跟電療後再去開刀,才能使存活率提高,「這個研究大部分都是在成大做的,成大目前為止是胰臟癌治癒率、存活率全球最高的胰臟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