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
錢楠筠,中國學者,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凱洛格管理學院教授,她也是該校「中國實驗室」及「中國經濟實驗室」的創始主任。
3年來中國及國際媒體一直高調報導中國的「清零政策」,疫情初期,中國大規模調動資源、在地方嚴格執行封城被認為非常有效率,並證明了專制政權的優勢。然而在疫苗問世,西方國家逐漸恢復正常經濟活動後,中國卻繼續執行限制性措施,愈來愈令人擔憂。
這些限制終於在2022年底解除,媒體不再報導這件事,中國官方則是一片沉默。就在中國民眾重新開始站穩經濟腳步並面對這3年的情緒餘波時,世界卻不再關注。
然而,新冠肺炎造成的影響不會很快就被遺忘。3年來幾乎每個中國城市都曾面臨某種形式的封城,清零政策的巔峰時期,多達3.7億人在家裡隔離。中國經濟中心上海是實施最嚴格封城措施的城市之一,2022年上海封城兩個月,經濟學家就擔心全國GDP會下降好幾個百分點。
2022中國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是美國1成
今日,中國城市經濟的薪資和就業機會雙雙減少,人們的痛苦感變得更普遍。通常付得起高薪的科技和金融業,其薪資大幅削減40%,就連薪水較低但更穩定的公務員也出現減薪潮。由於中國薪資水準已經較低,這樣減薪格外令人肉痛。2022年中國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稅後)為6224美元(約新台幣20萬元),美國則高達5萬5832美元(約新台幣176萬元)──當然,美國物價較高,但也沒有高到是中國的8.97倍。
更糟的是,中國科技業自2021年出現大規模裁員潮,並隨時間過去愈演愈烈,光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就有超過20萬個職位蒸發。這項數據還沒有計入這對金融、法律等密切相關產業可能產生的連鎖效應,更沒有考慮對消費、財富累積等更大範圍的影響。高薪科技業有什麼變動都會不成比例地衝擊這些產業。
比城市貧窮得多的農村地區遭受的損失甚至更大,2022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2777美元(約新台幣8.8萬元)。一般而言,農村家庭是透過在城市當農民工、接待城市或外國遊客、在城市兜售茶葉、鮮花等高經濟價值的商品來補充原本的農業收入。但在清零期間,農村與城市的市場、遊客完全隔絕,農民只能自給自足勉強維持生計。
百萬農民工封城下「吃泡麵」吃到心靈創傷
尤有甚者,清零政策對公共支出的要求進一步擴大了地方政府的債務。目前中國整體成長持續放緩,龐大的房地產業正陷入一場危機。這些經濟問題,卻恰恰發生在許多中國民眾的心靈仍深受重創的時候。封城時數百萬農民工因為住在沒有沒有廚房的宿舍或公寓,長達數週甚至數月只能吃泡麵果腹,這對他們已經構成創傷。疫情和封城的總體成本仍在統計中。儘管疫情期間美國年輕人的自殺率顯著上升,但2019到2021年中國的自殺率成長了一倍。
當中國政府終於完全解除清零限制,年長者的疫苗接種率仍相當低,而且醫護人員幾乎沒有時間準備應對隨之而來的10億人感染風暴。考慮到中國人口之巨,他的表現已經優於許多人預期。新冠病毒並未突變為更嚴重的變種病毒,效力相對較弱的中國疫苗也保護大部分人免於重症或死亡。中國終止清零政策後兩個月估有200萬人死亡,不過這也代表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的新冠肺炎死亡率仍遠低美國。
對中國而言,更大的問題在於這些人突然密集死亡導致殯儀館不堪負荷,迫使家屬盡快火化或埋葬遺體,無法進行傳統的喪葬習俗。這些經歷,再加上中國政府對此保持沉默,都為民眾留下無聲但顯見的集體傷痛。
一出生就是中國「經濟奇蹟」時代的年輕人深感挫折
中國民眾對上述困境的反應不一而足,但挫敗感最強烈的是年輕人,這點並不令人驚訝,畢竟他們只認識疫情前中國創造「經濟奇蹟」的時代。今(2023)年6月中國青年失業率創下21.3%歷史新高紀錄,之後中國宣布停止公布這項數據。現在許多中國年輕人只想「躺平」放棄,或退出勞動市場成為「啃老族」。
老一輩的中國人比較堅強,大部分90年代前出生的中國民眾都經歷過苦日子。1970、80年代,中國曾是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一次歉收就可能導致農村爆發飢荒。1978年,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間平均也只有3.6平方公尺(約1坪)。年長的中國人可以忍受新困境,因為他們知道無論如何,子女仍會比他們自己年輕時過得更好。
一些人對美中關係基調改變抱持樂觀但謹慎的態度。數年來美中緊張關係不斷加劇,近期的外交互動──包括6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訪中、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顯示國際社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並未出現根本性改善,不過至少回到穩定軌道。穩定可以恢復海內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促使觀光、貿易、薪資和工作機會的狀況有所改善。更多中國民眾仍有希望擺脫貧窮、恢復正常生活。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