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停火協議延長兩日 預計交換更多人質 國際重申「兩國方案」解決衝突 

國際

本文作者為:

卡利迪(Raja Khalidi),巴勒斯坦經濟政策研究所(Palestine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主任

前情提要:

以色列、哈瑪斯(Hamas)停戰協議原定於28日結束,不過根據卡達官員,以哈同意延長停火時間兩天,雙方有望交換更多戰俘及囚犯

現在雙邊正在安排第4輪換俘,哈瑪斯、以色列預計分別釋放11名人質、33名囚犯。

11月24日起以、哈停火4天以交換人質,26日雙方完成第3輪換俘,包括14名以色列公民、3個外國人,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擁有美、以雙重國籍的4歲女童伊丹(Avigail Idan),她的父母在10月7日的哈瑪斯突襲中身亡。

一些人認為,加薩走廊(Gaza)的血腥戰爭可能已經打破過去35年的共識,那就是解決該地區問題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讓以色列巴勒斯坦這兩個國家和平共處。然而也有另一批人認為,10月7日以來我們所目睹的恐怖事件,可能預示著這一目標再次浮現

近期發表的諸多聲明中,美國巴勒斯坦各阿拉伯國家的官員都強調,「兩國方案」必須從以巴戰爭的廢墟中浴火重生。而世界各地那些有理智的人,只能寄望這會提供一個框架,讓這場百年之戰迎來一個雙方都能同意的最終結局。

「巴勒斯坦國」的生存能力將取決於以色列

世界重新關注「兩國方案」的時間點頗具諷刺意味。11月,是巴勒斯坦人紀念「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1988年發表《獨立宣言》的月份。這份宣言是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Intifada),巴解領導人流亡阿爾及利亞時通過,當時包括最激進派,所有巴勒斯坦各派系都接受該地分治,還有以色列的存在事實,但領土劃分要以1967年(編按:該年爆發第三次以阿戰爭,戰後以色列領土大幅擴張)之前為準。

制定《獨立宣言》這項具有突破性的聲明時,巴解正式確立達成和平的一項主要條件:所有以色列屯墾者必須從他們佔領的22%約旦河西岸土地,以及加薩走廊、東耶路薩冷撤出。否則,巴勒斯坦永遠不可能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存在,擁有自然資源和明確的國界。

巴勒斯坦經濟學家在《獨立宣言》發表後不久,便開始研究「兩國方案」的經濟影響。1990年巴解發起的一項研究指出,在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建立一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和以色列相鄰的「巴勒斯坦國」在經濟上是可行的。不過有鑑於資源基礎薄弱、土地面積狹小,以及未來接收巴勒斯坦難民和歸國僑民等預期會出線的挑戰,該國的生存能力首先取決於以色列撤離軍隊和定居者,還有拆除屯墾區。如果以色列不這麼做,巴勒斯坦國無法確保自身經濟發展,因為不會有任何投資者對他的主權抱持信心

巴解、哈瑪斯分裂後,巴勒斯坦經濟更依賴以色列

巴解接受了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但該協議遠遠不符上述條件。相反地,協議很大程度上只是在以色列繼續推進屯墾區時,提供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Authority)民事自治權,經濟規劃被掃入至今無人聞問的「次主權國家建設」計畫中。這些達成臨時決議的談判,應該在接下來5年就所有爭議事項達成「永久狀態」協議。

2000年的大衛營談判差點辦到了,但終究是功敗垂成,並導致2000到2005年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爆發。起義很快演變成暴力,並招致以色列以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回應。「兩國方案」似乎變得更遙遠,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本就相當有限的管轄範圍也進一步縮水。2006年以來,約旦河西岸的法塔組織(Fatah)、加薩走廊的哈瑪斯(Hamas)分裂不僅造成政治不團結,還使巴勒斯坦的經濟更為扭曲,並更依賴經濟表現亮眼的以色列(當時以國正處於長期景氣榮景)。

過去20年來,包括我在內的巴勒斯坦經濟學家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規劃「兩國方案」下的巴勒斯坦「國民經濟」。然而,當我們討論巴勒斯坦如何在佔領或封鎖狀態下以連貫、獨立且具有生產力的方式發展經濟時,我們其實已經默默放棄巴解之前堅持「沒有主權就沒有發展」的座右銘。

以色列扼住巴勒斯坦經濟命脈

如今《奧斯陸協議》的經濟影響顯而易見以色列主導並能輕易操縱巴勒斯坦的宏觀經濟,從貨幣、財政收入、貿易途徑、勞力市場、獲取能源及自然資源等各種攸關經濟生存能力的面向,無一不是如此。因此,宣稱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能在現況下崛起已經不再可信,約旦河西岸遍布以色列屯墾區,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口受到箝制,再加上加薩走廊受到嚴重破壞,當地220萬非戰鬥人員陷入人道災難。

即使是最樂觀的經濟學家,也會對戰後重建需要投入多少努力,以及它的複雜程度感到無力。更糟的是這場戰爭間接導致約旦河西岸(包括東耶路撒冷在內)的巴勒斯坦經濟也在崩潰中。

早在10月7日之前,巴勒斯坦的經濟發展就已是一場泡影,尤其是在現任以色列政府治下,它致力推動宗教民族主義、彌賽亞主義者的議程。開戰以來,他們把定居約旦河西岸的300萬巴勒斯坦人推到深淵邊緣,明確主張要強行征服或驅逐他們

以色列人也得阻止政府更走極端

正如「國際元老集團」(The Elders,一個由全球領導人組成的獨立團體)在最近一封公開信中所言,如果國際社會希望把當前的災難變成實現──或者強行實施,如果有必要的話──「兩國方案」的最終機會,那就必須迅速採取行動。當然,目前許多以色列掌權者反對這樣的想法,但以色列執政聯盟內部的極端主義已經不容忽視,需要對它加以遏止,尤其是由那些熱愛和平的以色列人及其美國盟友出手

即使在這樣黑暗的時刻,我們仍有機會達成「真正的」兩國協議,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它必須納入什麼內容。巴解最初提出的「經濟可行性」先決條件,放在此刻就和35年前一樣有效,因為這是一個可行且永久政治解決方案的唯一物質基礎

數十年來,巴勒斯坦經濟學家和決策者一直在為建構一個主權國家的經濟基礎做準備。我們一直追尋著這個目標,儘管眼見它的前景在眼前變得日益黯淡。目睹這場戰爭的無底深淵後,還有夠多的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有勇氣及政治遠見選擇和平,而非更多暴力嗎?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