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
伊藤隆敏,日本經濟學家,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東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GRIPS)資深教授,在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第一次任期(2006-2007)擔任內閣府經濟財政顧問。
11月舊金山峰會上,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幾個關鍵領域達成進展,最主要的是他們同意恢復直接通話的軍事熱線,以降低衝突意外爆發的可能性。去(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後,中國中斷了這條溝通管道。這場「拜習會」無人擁有談判優勢,拜登正為民調低迷所苦,而習近平眼見中國經濟迅速下行。
中國的經濟新聞已經好一段時間沒有什麼好消息。成長放緩、人口衰退,房地產面臨巨額損失,銀行為解決逾期放款苦苦掙扎,而外資正在縮水。這些問題每一項都有自身成因和解方,但當它們全部混在一起,便畫出一幅灰暗的前景──這幅前景如此黯淡,現在一些人好奇中國是否正在陷入類似日本之前經歷的長期經濟停滯,而日本最近才從這樣的困境掙脫出來。
中國也掉入台港日韓走過的「中等收入陷阱」
如同中國,日本受惠於經濟長期強勁成長──1950、60年代日本GDP成長率平均達到9-10%,然後在70、80年代放緩至5-6%。這個現象並不難解釋。隨著人均收入追上先進經濟體,薪資成長變得愈來愈難以為繼,接著GDP成長率慢了下來。香港、新加坡、南韓和台灣也都能觀察到這個被稱為「成長收斂」(growth convergence)的模式。
一個經濟體達到高收入狀態之前,其人均收入成長放緩可能就已發生。它可能是在中等收入水準發生,因此比起收斂,各國反而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十年前也走在邁向高收入水準的路上,或許他正是落入這種模式。
中國勞動人口衰退也證明了這點。日本勞動力縮水拖累整體經濟成長約1%,其潛在人均成長率維持在1.5-2%,但總體潛在成長率被估為不到1%。由於家庭計畫政策嚴格實施數十年,中國如今同樣面臨不利的人口趨勢,中國政府不得不將GDP成長率目標下調至5%。
中國房地產崩潰像極日本經濟泡沫化
中國房地產瀕臨崩潰也是在重蹈日本覆轍。1985至1990年日本股價大漲3倍、地價增長4倍,資產價格泡泡愈吹愈大,終將在1990年代破裂。過去20年來中國房地產大爆發過幾次,目前它還沒泡沫化,高漲的房價最後趨於穩定,然而這次或許會有所不同。
首先,中國房地產大爆發甚至燒到第三、第四線城市,這是一個不祥的預兆。日本房地產泡沫化之前,他的泡泡也遍及了地方城市和沒有什麼開發的森林地區。尤有甚者,有別於日本,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建造大量空置單位。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沒有賣出的住宅樓面面積總和高達6.48億平方公尺(編按:這約等於1萬4258個台北大巨蛋)。
還有因建商現金流問題而導致的「爛尾樓」,其中最知名的例子就是恆大集團,它已經無法償還債務。「爛尾樓」使許多中國購屋民眾停止支付抵押貸款。儘管建商還沒完工,他們卻常被要求付清全額。
風險不僅在私人商業領域浮現。中國地方政府與房地產業關係密切,它們常把土地租給建商或為建設計畫融資,這點也有別於日本。因此當房地產出現動盪,它也會直接影響公共預算。
習近平最大敵人是他自己?
不過,中國經濟成長及發展面臨的最大威脅或許是習近平他自己。近年習近平加強政府對國內各領域的管制,包括經濟。2020年末,中共透過監管手段打壓阿里巴巴等大型科技公司,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儘管監管後來多少有所收斂,中國政府也積極支持電動車等高科技產業,習近平的「控制狂」症頭仍對中國前景構成重大威脅。這不僅妨礙國內企業創新,也勸退外資挹注至中國。
外國企業正在逃離中國,包括民調及諮詢顧問公司蓋洛普(Gallup)。中國經濟放緩是原因之一,因為這代表高報酬率的投資機會減少,而且人口趨勢也預示中國市場將會縮水。然而,考慮到中國仍將目標GDP成長率訂為5%,顯然還有更多原因促使外資出逃。
事實上外國企業擔心成為無中生有的「反壟斷調查」的標靶,也害怕自己會因進行正常商業活動,而受到中國《反間諜法》懲罰。這項法案最近才擴張,但內容刻意保持模糊。當然,美國限制高科技技術及投資輸入中國,也讓整個環境雪上加霜。
今日的中國與1980年代的日本有許多相似之處,不過其經濟前景遭遇的最大風險,全都是「國產」危機。透過監控、控制和脅迫,中國把安全及穩定置於活躍經濟之上。中國領導人放棄了當年支持他迎來「經濟奇蹟」的政策和原則。除非中國改變現行做法,否則全球經濟都將遭殃。
註:本文是由《信傳媒》洪培英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