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23年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不僅兩大房地產巨頭恆大、碧桂園接連爆出財務危機,青年失業率也高到官方直接蓋牌、地方財政出現困難、外資撤離中國等現象,面對中國經濟下行,台灣又該如何因應?專家認為,除了建立友善同盟外,也應該加速盤點是否「去風險化」。
兩岸政策協會今(1)日舉行「中國經濟下行與台灣因應」系列座談會的首場,邀請學者專家除了針對2023年中國經濟進行總體檢之外,也提出在中國經濟疲軟下,兩岸經貿與台灣的因應之策。
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黃智聰指出,中國經濟在近幾年出現變化,2021年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占比一度來到18.4%,但至今已降至17%,顯示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當中的重要性正逐步下滑。
黃智聰表示,今(2023)年以來,中國經濟成長率在過去三個季度分別是4.5%、6.3%、4.9%,但主要是因低基期因素,使得今年前3個季經濟成長率表現不錯,若第四季沒有意外,應該容易達成中國官方對於全年經濟成長目標的5%,也符合各大國外研究機構預測。
(更多新聞/工商團體邀總統參選人對談》賴清德:用對話代替對抗 未來重大使命是台海和平)
暴雷房市、地方財政惡化、大量資金外逃等,中國經濟面臨6大挑戰
但黃智聰也從中國的經濟數據歸納六大重點,第一是,暴雷的房地產市場,他指出,習近平在2020提出三道紅線政策,導致企業難取得融資而暴雷,包括恆大及碧桂園相繼爆出財務危機,因此官方目前採取改變,推出對房地產有利的激勵措施,以挽救低迷的房市。
「但是恐怕還是沒辦法。」,黃智聰觀察,中國民眾對於房地產市場早已信心不足、買家也相當謹慎;第二,由於房地產業也是地方財政的重要來源,因此房地產業不振,也讓地方財政面臨極大壓力,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官方今年底還要增發國債1兆元人民幣來支應。
第三,中國現階段也陷入通縮困境,根據官方統計,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降0.2%,且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也持續下滑。黃智聰則解讀,顯示中國內需不足,民眾消費保守,「如果中國可以承受匯率貶值的話,那麼應該還會再調降利率因應。」
第四則是大量資金外逃,黃智聰認為,由於中國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外資對於中國失去信心,過去很多人購買中國股票也都紛紛拋售,而中國面對大量資金外逃的因應方式就是,用中國主權基金去彌補外國資金外逃。
第五則是中國入境旅遊低迷,今年以來入境旅客儘管已比疫情期間增加,但僅是2019年的一半,尤其美國團體旅客更是驟減99%;第六則包括人口老化、少子化等結構問題也逐漸威脅中國的經濟發展。
西方企業去風險化,中國又實施《反間諜法》加速企業外移
而究竟中國經濟下滑或走緩是否將成為常態化?截至10月底統計,台灣對中、港出口仍占總出口額40.4%,面對中國經濟下行,台灣又該如何因應?
中經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則指出,近期許多專家開始示警中國房地產泡沫可能重演日本失落的情況;他也說,中國也同樣面臨人口老化、甚至是「未富先老」情況,也就是生產力下滑、消費動能更為趨緩。
劉孟俊也說,中國過去的改革開放政策,產業偏向發展,針對赴中投資提供各種租稅優惠措施,但現在的產業政策不僅僅發展,還有產業安全,例如中國先後實施《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反間諜法》等,常常衍生出外國投資搞不清楚如何合規合法,甚至外資企業到中國投資,母公司人員不太願意前往中國,也造成「China Plus One」(中國加1)、或業務分割的情況。
台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認為,過去中國崛起過程中最有力的外資與房地產兩大支柱似乎都已瀕臨匱乏,「現在確實遇上麻煩」,他指出,習近平日前到上海巡視就是要宣示「重回招商引資」的路線,但問題是,中國現在還具備20年前招商引資的優勢嗎?
黃智聰則提醒,目前西方企業正在實施去風險化措施,確保供應鏈不要過度依賴中國,尤其中國近期又實施《反間諜法》,讓外國企業對於中國的信任徹底崩壞,因此未來恐怕會有更多廠商外移,而中國廠商是否能填補缺口、或中國官方是否加大力道支持在企業,值得後續關注。
專家提出台灣企業因應之道:建立「友善同盟」、進行供應鏈盤點
吳瑟致認為,在國際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台灣的因應之道不外乎有2個方向,一是建立「友善同盟」,偏向重點產業合作,例如半導體、AI相關議題合作;其次則是盤點與中國之間的經貿往來究竟對於全球布局的影響為何。
吳瑟致也認為,台灣應與中國保持安全距離,但並非是斷絕與中國的經濟連結,而是應該在這樣的態勢下進行全面盤點,就像現在有很多國家已經開始思考如何與中國「去風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