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夕》如何運用國家財政解決社會與氣候赤字 2024總統參選人應提出完整規劃

政府政策

財政是國家存在的物質基礎,國家權力運作需要財政的支持。2024總統選舉,各黨候選人開出不少政策承諾,這些政策都需要財政收入才能執行。

國、民兩黨候選人還未提出具體的財政規劃,倒是民眾黨候選人在其七大當選承諾中,提出「特別預算不再常態化,重建政府財政紀律」。有這樣的承諾不足為奇,因為他的承諾中,未見如何以社會政策解決中低階層的生活問題或因應氣候變遷等重大議題,當然不需要財政規劃。面對其他候選人增加支出的政見時,一概以反對大撒幣作回應。殊不知:解決當前勞工的生活問題、照顧青年世代以及因應氣候變遷,是每一位候選人不能逃避的責任,必須說清楚處理這些問題具體的財政規劃。

「財政紀律」成為政治攻擊武器

現代民主國家的法定支出以及為滿足社會需求的支出項目繁多且不易刪減。編製預算時,政府得思考如何籌措足夠財源,政府收入主要來自稅課收入與向外舉借。政府若要加稅以增加稅課收入,須經立法院審查,緩不濟急,向外舉借就成為較可行途徑。

財政保守主義者與市場基本教義派,主張政府預算應採「量入為出」原則,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政府最好不要向外舉借,以免干擾經濟體系的運作。為防止政府支出過度擴張,遂以維持財政紀律為名訂定《公共債務法》規範政府各項債務行為:政府個別年度可以向外舉借多少,可以積欠多少(未償還債務餘額),每年應還本多少。

《公共債務法》係規範政府舉借的法律架構,政府當然要遵守,至於「財政紀律」係指政府願意以「比這些法律更嚴格的自我要求」來處理政府財政問題。《公共債務法》中各項規範成為「財政紀律」的評量標準:「借愈少,還愈多,財政紀律愈好」,讓原本抽象的「財政紀律」概念變成政客的政治魔術,它有兩套戲法,其中一套就是「右手借,左手還」減債戲法。

《公共債務法》只規定各級政府向外舉借金額應納入債務上限計算以方便比較,至於各級政府向其內部基金的調借並未納入規範。民眾黨總統候選人在首都市長任內為了「創造」減債政績,就向府內基金(捷運重置基金)調借,用來償還台北市政府未償還債務餘額,讓「法定」未償還債務餘額數字下降。他還到中南部到處吹噓減債政績,不明就理的民眾聽了還誤以為他的財政紀律嚴明。其實無論向誰借,到時總是要還,未償還債務餘額不會因「減債」的政治魔術而消失,只讓政府債務資訊更加不透明。他當選承諾中的重建財政紀律,只不過是另一場政治魔術表演。

此外,財政紀律亦是有錢階級慣用的政治攻擊武器。所得差距愈大的社會,處於社會底層的中低所得家庭與個人愈希望政府擴大社會政策支出,協助解決他們的生活困境。由於中低所得家庭與個人繳納的稅額原本就少,再增加空間有限,增加的稅負就落在有錢階級身上,但他們無須享受這些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為避免過重的稅負影響有錢階級的財貨購買力,就以破壞財政紀律為由反對政府擴大支出,以減輕他們的稅負。長期以來,財政保守主義者與有錢階級形成「政府應量入為出,以維持財政紀律」的文化霸權,嚴重影響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務以照顧底層人民生活的功能。

財政赤字≠過度支出

國家財政若要擺脫財政保守主義者與有錢階級的綁架,需要不同的思維。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簡稱MMT)以「量出為入」預算編製原則發展出另一套財政理論,認為財政赤字不見得是政府過度支出的現象,政府過度支出反而常會體現在物價膨脹(inflation)上,只要物價沒有嚴重上漲,此時政府為解決人民生活問題應勇於增加支出。

現代經濟體系運作幾乎都是以貨幣交易(monetary exchange)而非以物易物(barter exchange)方式進行,貨幣做為交易媒介,任何一筆貨幣交易都包含兩個組成要件:以貨幣購買財貨(money buys goods,簡稱mbg)與以財貨換取貨幣(goods buy money,簡稱gbm)。傳統總體經濟理論向來認為政府發行法定貨幣(legal tender)目的是藉印發鈔票創造政府的財貨購買力,政府一旦以貨幣融通財政赤字,就會產生物價膨脹,進而影響總體經濟穩定,所以,反對政府以貨幣融通方式支應政府支出。易言之,他們係以mbg的角度看貨幣融通與政府支出的關係。

MMT則從gbm角度切入,認為政府課稅目的在於創造個人與企業對法定貨幣的需求。為了納稅,民間部門必須以財貨換取貨幣,只要個人與企業對法定貨幣有需求,政府就可以印鈔取得提供公共服務所需的財貨,只要整體經濟對財貨的需求沒有超過當時資源限制時,政府貨幣融通不致產生嚴重的物價膨脹。

政府印鈔都能創造政府的財貨購買力,無節制的貨幣融通都會造成嚴重的物價膨脹。兩種理論根本差異在於MMT認為只要政府維持足夠的稅課能力,民間部門對法定貨幣就有需求,不致產生嚴重的物價膨脹;而傳統總體經濟理論,則認為政府過度印鈔,會讓財貨需求超過供給,產生物價膨脹,所以要限制政府支出避免過度的貨幣融通。

青年世代、底層民眾正在面臨「6大赤字」

MMT財政規畫目標是透過財政政策達到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間的經濟平衡,而非追求財政平衡,強調物質與生態環境的限制才是政府支出終極限制,而財政保守主義則強調「量入為出」,避免貨幣融通造成物價膨脹。此外,他們對政府課稅看法亦不相同,MMT認為政府課稅除了創造民間部門對法定貨幣的需求,還可利用稅制改善財富分配不平均現象,糾正某些對整體社會不利的偏差行為;而財政保守主義則認為稅課收入雖是政府支出主要財源,政府支出不宜過多,以免影響有錢階級的財富購買力,主張「輕稅簡政」。

MMT認為:財政赤字數字本身不是問題關鍵,重要的是政府如何利用財政赤字解決人民生活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因應氣候變遷。《韋氏大學辭典》將赤字定義為「數量或質量上的不足或缺陷」。依此定義,台灣底層民眾以及青年世代正面臨以下赤字:

1、工作赤字(缺乏良好的工作機會,勞動份額長期呈現下降趨勢);

2、勞工退休生活赤字(勞工退休期間,所得不足以支應基本生活所需,勞保資金缺口亟需政府預算撥補);

3、儲蓄赤字(台灣20%的個人與家庭處於負儲蓄狀態,長期欠缺儲蓄能力);

4、高等教育赤字(高等教育私有化、政府高等教育支出不足以及私立院校學雜費過高);

5、民主政治赤字(有錢階級發聲機會較其他階層為多,政策影響管道亦多,財富分配不均導致票票不等值)。以上幾種赤字可統稱為社會赤字,加上6. 氣候赤字。這些赤字嚴重性遠比財政赤字數字重要,亟待解決。

脫離赤字的完整財政規畫4大點

消除社會赤字以及氣候赤字必須靠政府擴大支出。長期以來,國、民兩黨政府信奉的財政保守主義,追求財政平衡,忽視這些赤字嚴重性。台灣國家財政應以解決社會赤字與氣候赤字為目標,完整的財政規畫至少應包括:

1、各級政府稅收(含社會安全捐)占GDP比率過低,依《革命前夕》專欄作家吳啓禎彙整的資料,2020年台灣此項比率為18.2%,低於同期的南韓(28.1%),更低於OECD國家平均值(33.6%)。各黨總統候選人應提出明確期程,讓台灣此項比率能接近OECD國家平均值。充足的稅課收入,一方面可創造民間部門對法定貨幣的需求,讓貨幣供給不會大於需求,而引發嚴重物價膨脹之虞,另一方面,還可提供足夠的政府支出,且稅制應有改善財富、所得分配不平均的功能,以改正社會不公平,不正義。

2、取消《公共債務法》中有關個別年度政府向外舉借的額度,並大幅放寬未償還債務餘額上限,讓政府可以改採「量出為入」的預算編製原則,並提高公共債務資訊透明度。

3、特別預算常態化,部分反映出現行《公共債務法》各項債限規定不合理,讓政府必須透過特別預算名目編製預算。《預算法》雖多屬預算編製程序規範,但第27條明定「政府非依法律,不得於其預算外增加債務」,讓政府得以藉特別預算訂定特別條例增加債務。《公共債務法》債限放寬後,應可解決此部分問題。然特別預算發動權力應移至總統,讓總統的競選承諾可以透過特別預算編製與執行,並供全民檢視選舉承諾兌現程度。

4、簡化央行經營目標,讓央行專注於物價膨脹的控制。現代民主國家財政政策,包括政府預算及稅制修訂,都須經立法機關的審議通過,唯獨貨幣政策制訂與執行無須立法機關審議。

過去,為避免央行在制定與執行貨幣政策,受到行政部門過度干預,不少先進國家都透過立法確立央行獨立性,但發現央行經營目標過多時,央行獨立性仍無法避免行政部門的干預。不少學者開始主張限縮央行的經營目標,讓央行政策裁量權較無發揮的空間。

請各位總統候選人提出你們的國家財政規劃。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