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接近,美國智庫紛紛對台灣該如何應對中國提出不同看法,「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各自的擁護者也再度交鋒,反映美國學界在對台政策上看法分歧,而在美國2024年總統選戰逐漸升溫、前「外交國師」季辛吉(Henry Kissinger)過世之際,這樣的論戰格外值得關注。
美國自由派、保守派智庫對台看法大不同
美國各智庫堪稱華府最知名的「產業」之一,它們對形塑美國政策具有顯著影響力,許多人隨著共和黨、民主黨政權交替在政府及智庫之間「來回跑」,有時在白宮或國務院出任官員,有時在智庫擔任學者或研究員。
以這次投書美國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的兩岸關係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為例,她所屬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雖是無黨派智庫,目前至少有6名成員正在或曾為民主黨政府工作,擔任官員或顧問,再加上它與共和黨政府的關係相對沒有那麼密切,有些人會認為GMF是比較偏自由派的智庫。
反之,對葛來儀投書提出批評的中國旅美學者余茂春,他是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中國中心主任,曾在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擔任國務院中國政策顧問,而當時的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現在也是他在哈德遜的同事。
(更多相關新聞:吳崑玉特稿》葛來儀文章引發的後續效應 凍結台獨黨綱能夠換來台海和平?)
葛來儀等學者反對轉向「戰略清晰」
葛來儀(Bonnie Glaser)及幾名學者日前投書《外交事務》,強調有效的威懾(deterrence)必須具有可信的嚇阻(threats)和保證(assurances),而為了讓「保證」發揮作用,建議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考慮廢除該黨「台獨黨綱」。
事實上,該文作者葛來儀、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去(2022)年就與其他學者一起撰文提出相同概念,作者還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計畫」(Security Studies Program)主任傅泰林(M. Taylor Fravel)、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為了避免戰爭爆發,這些學者反對美國摒棄長年採取的「戰略模糊」立場並轉向「戰略清晰」,也不贊成將台灣視同獨立國家對待,例如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或以「國家」(country)指稱台灣。
在他們看來,避戰需要在台海進行「全面威懾」,除了嚇阻北京動武,也包含「威懾台灣不要正式宣布獨立」,還有「威懾華府不要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
(更多相關新聞:台獨黨綱再成焦點 綠營要角小心翼翼「照本宣科」、「照表操課」)
余茂春批評《外交事務》文章「檢討受害者」
另一方面,余茂春在最新一期Podcast「中國內幕」(China Insider)表示不贊同葛來儀等人的觀點,而他也是反對「戰略模糊」的學者之一。
余茂春指出,由於台灣實際上已經是一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過去幾任總統也是這麼主張,因此問題不在於台方「宣布」,而是國際社會是否「承認」台灣作為國家的存在。
「不幸的是,美國智庫和學術界有些人並未認真關注這項事實。」余茂春評論葛來儀等人在《外交事務》的投書,是反過來怪罪中國脅迫的受害者。
余茂春也表示,1999年民進黨提出「台灣前途決議文」、2001年「開創台灣經濟新局決議文」後,所謂「台獨黨綱」早已冷凍廢止。所以這時又搬出廢除「台獨黨綱」,他認為「不是很有幫助,卻會製造混亂」。
不過,葛來儀等人並非沒有注意到民進黨及其領袖對台獨的論述從「追求建立」轉向較低調的「已為既成事實」,但他們認為總統蔡英文「並未向北京保證台灣也會避免法理上獨立(de jure independence)」。
余茂春回憶2000年在台灣觀選
余茂春也稍微評論了台灣大選,並表示他對「聰明的台灣選民」有信心。
就算是國民黨勝選,余茂春直言,該黨依然得在來到台灣70多年之後,清楚表明自己是一個「中國」政黨還是「台灣」政黨?它終究得就這項基本問題做出一個決定,但他不認為目前該黨政治人物有足夠勇氣去做出這項聲明。
余茂春回憶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身為選舉觀察員的他也在台灣,當時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電視上以「動武威脅」嚴厲警告台灣選民,但顯然成效不彰,最後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勝出,台灣也迎來首次政權和平轉移。
「每次中國政府表現強硬,總是適得其反。如果我是中共領導層,我就會記取這個教訓,閉嘴讓台灣的民主自己運作。」余茂春說,然而中共永遠無法做到這點,這就是專制政權的問題。
如同總統大選不僅攸關內政,也決定台灣未來的總體戰略前景,余茂春也強調全球討論台灣問題時,不能只談「台灣是否應該屬於中國」,必須置於「自由對抗獨裁」、「民主對抗專制」的框架下展開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