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與偏鄉的學習落差存在2年鴻溝…台灣PISA成績亮眼仍有隱憂

教育議題

202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報告評比日前公布,台灣在疫情中逆勢前進,在81個國家及經濟體中,這次在主測領域數學排名第3名,輔測領域閱讀與科學則分別拿下第5名及第4名,皆為PISA評量數位化(PISA 2015)以來的最佳成績。

此外,台灣更被OECD從數學素養表現、數學教育機會均等及幸福感三向度綜合評比,認證為全球唯四「具備韌性的教育體系」,與日本、韓國、立陶宛並列。

只不過,PISA成績亮眼之下,也存在一些隱憂。

台灣青年表現亮眼!數學、閱讀、科學皆擠進前5

PISA旨在評估不同國家15歲在學學生的數學、閱讀及科學素養,以評估他們應對社會變動的能力,即所謂的真實生活素養。台灣自2006年參與施測,2022年是第6度參與,正式施測樣本共182所學校、施測近6千名學生。

根據評量,台灣學生的數學素養平均達547分、閱讀素養平均515分、科學素養平均537分,較2018年表現分別進步16分、12分、21分,其中科學更是自2006年以來的最佳分數;在排名的部分,數學從2018年的第5名上升至第3名,閱讀從第17名上升至第5名,科學則從第10名上升至第4名。

 
 

疫情對學習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教育部趁機肯定108課綱

值得注意的是,PISA 2022 OECD的平均分數分別為數學472分、閱讀476分、科學485分。與PISA 2018相比,OECD國家平均分數分別下降了17分、11分和4分,皆為歷年的最低表現。

台灣計畫主持人、台師大終生榮譽國家講座教授蔡今中指出,疫情期間台灣學校完全關閉時間相對少,且即使停課也不停學,使得台灣學生在學習上並未受到疫情的不利影響,也讓台灣2022年的評量結果逆勢上升。

不過,OECD的國際報告認為,成績下降只能部分歸因於COVID-19大流行,其實長期教育結構問題的影響較大。

此外,教育部特別提到,本次參與受測的學生,都是經歷實施108課綱的學生,108課綱重點即是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及跨領域能力,透過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提供學生更多自我探索、多元學習及自主學習的機會,以及面對未來社會之問題解決能力,這也與PISA 2022國際評量測驗目的在評估學生應對社會變遷的能力,強調真實生活素養的目標一致。

台灣學生數學成績高,但也伴隨高焦慮

台灣學生的亮眼成績表現,固然值得開心,但從OECD所公布的報告,其實也透露出台灣孩子部分所面臨的困境。

平均而言,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對數學的焦慮程度較低。這個現象首次在PISA 2012的報告中被指出,在2022的測驗也有相同的發現。甚至從OECD國家平均來看,在考慮到學生和學校的社經狀況後,數學焦慮指數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數學成績就會下降 18 分。

但是報告也指出,數學成績較高的國家或經濟體的數學焦慮差異很大,其中,在PISA 2022年的測驗中,數學測驗表現優於其他國家或經濟體的6個東亞國家或經濟體中,有4個表現出高度的數學焦慮,包括香港、日本、澳門與台北,韓國和新加坡是例外。

而台灣學生的數學焦慮平均值約在0.3左右,在數學排名全球第3的情況下,其實數學焦慮指數同樣也高居全球第3,僅次於西班牙、日本。

對此,致力於把數學變好用、好學、好玩的「數感實驗室」推論,台灣學生都是投入大量的練習時間來換取成績、普遍認為數學成績等於數學能力、考試時間短但題目多,考試頻率有高等原因,造成有「大家考試都還OK,但大家都怕數學。」的特殊現象。

台灣內部強者與弱者、都市與偏鄉落差非常大

另一方面,蔡今中雖然在報告中指出,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指標逐步改善。例如他提到,即便是在社經地位國際指數最為弱勢的學生中,台灣學生在PISA 2022的數學素養表現仍然優異,平均得分約為471分,相當於OECD國家平均水準。

但若是在台灣之內去做比較,其實OECD報告就點名,數學成績最好與最差的學生差異最大的有以色列、荷蘭和台灣;此外,在不同學校間的差異也有高達50%,意味著15歲學生的數學成績非常不平等。

長期投入數位學習的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整理數據更指出,台灣數學成績最高的學生(得分最高的10%)和成績最差的學生(最低的10%)之間的差距擴大,「高分群」分數平均為623分,「基本門檻」待加強的學生平均只有434分,差距近200分,認為應該關注台灣學生的數學成績差距持續拉大,呈現「M型化」落差。

而從城鄉差距來看,數學部分都會區平均571分、偏鄉地區則是517分,差距高達54分;而閱讀都會區是535分、偏鄉地區則是492分,也有49分的差距,科學則是都會區558分、偏鄉514分,差距44分。若以OECD認定,「一年的學習大概可以進步20分」來推算,台灣的都市與偏鄉的孩子的學習落差,存在著兩年多的鴻溝。

數位落差要注意!生生用平板更要「生生有老師」

均一平台董事長呂冠緯表示,PISA顯示台灣學生中,強者變得更強,而後段班的表現沒有顯著變化。

PISA 國際報告中也指出,平板用於學習的時間與成績正相關,以OECD國家平均來說,在學校將電子設備用於「學習」一個小時的學生,數學成績比完全未使用載具的學生高出14分,也比花5至7個小時使用電子設備的學生,高出49分。

呂冠緯分析,近年導入數位學習的確發揮效果,但高社經地位家庭因父母會管制和引導,低社經家庭則難防孩子看社群網站,卻很少用來寫作業或評量,導致兩者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呂冠緯表示,教育部推動「生生用平板」,但更重要的前提是「生生有老師」,有老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科技學習,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公平的環境,故有必要確認老師能否善用數位科技,重新檢視師生使用狀況,才能真正有效降低城鄉及學習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