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出全球第一槍 中國法院判決AI創作享有著作權 香港學者批評:短視近利

AI

本文作者為:

張湖月,紐約大學法學教授,香港大學法學副教授兼中國法律中心主任,即將出版著作《高空走鋼索:中國如何監管大型科技企業和治理其經濟》(High Wire: How China Regulates Big Tech and Governs its Economy)

前情提要:

11月27日中國北京互聯網法院判決,人類可擁有其以生成式人工智慧(AI)工具產生之圖像的著作權,成為全球首例。

今(2023)年中國一名李姓網友以下指令方式,透過Stable Diffusion生成一張少女圖,並發表於社群媒體小紅書上。後另一名劉姓網友將該圖做為自己文章的插圖並去除浮水印,李姓網友便提起侵權訴訟。

11月底法院裁決,該圖並非「機械性智力成果」且具「獨創性」要件,李姓網友擁有該圖著作權,這是全世界第一起承認人類擁有生成式AI作品著作權的判例。

北京互聯網法院判決人工智慧(AI)生成的內容可受著作權保護,在AI界引起轟動,尤其是因它與美國等其他主要國家所採取的立場互相衝突。事實上,和其他國家相左某種程度上就是重點所在:這項判決意在進一步推動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AI領頭羊

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項裁決具有重大意義。有評論者指出,北京互聯網法院是一個相對低階的機構,而根據中國司法制度,法院也沒有義務遵循先例。技術上來說,這樣的解釋正確但沒有抓住重點,因為它只狹隘地關注中國法律字面上的規範。在中國法律脈絡下這樣的判決不只反映,也會形塑政策。

中國法院為北京搶當「AI龍頭」助攻

2017年中國領導人設下「2030年成為全球AI霸權」這項宏大目標,但事實證明邁向成功之路不僅有巨大阻礙,而且這些障礙還在增加。過去一年來,美國讓中國愈來愈難獲得開發先進AI技術所需的晶片,例如可與美國AI技術競爭的大型語言模型。尤有甚者,10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政府又進一步收緊相關規定。  

為應對美國舉措,中國政府動員全國之力加速發展AI,將大量投資引導至該產業,並限制監管障礙8月生效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中,中國當局敦促各級行政機關和法院對AI採取「謹慎且寬容」的監管立場。

若說北京互聯網法院近日裁決是一種指標,那就是中國司法機關重視上述指引。畢竟,以著作權保護AI生成內容,不僅直接加強使用AI的動機,也會提升AI產品和服務的商業價值

相反地,如果否認AI生成內容擁有著作權,恐在無意間鼓勵詐欺性做法,例如數位藝術家可能會試圖謊報其創作來源。而如果人類及AI作品之間的界線被模糊,將不利AI基礎模型未來的發展,因為這些模型的訓練,高度依賴人類產出的內容這類高品質數據

為何美國不賦予AI作品著作權是「利大於弊」?

對美國而言,不賦予AI生成內容著作權是利大於弊。美國著作權局(US Copyright Office)在三起案件拒絕承認AI作品擁有著作權,即便其內容反映出人類的重大創造性或智力貢獻。在其中一案,一名藝術家試了600多次「指示」(prompts),投入相當程度的努力和創造力產出一幅AI生成圖像,最終在藝術競賽中獲獎,最後卻得知法院不承認他擁有該作品的著作權。

美國持反對立場並非毫無根據。北京互聯網法院的判決或許與當今中國的AI雄心一致,但也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放出法律和道德挑戰。例如,當創作者因產出相仿的AI作品而提出侵權控訴,中國法院恐因訴訟激增而不堪負荷;此外它們還得面臨其他爭議,例如,著作權擁有者是否可因「AI工具使用了他們的AI作品進行訓練」而獲得賠償。這導致中國法院和立法機構勢必得修訂現行著作權法和規範。

著作權和訓練AI的問題,已在許多國家引起激辯。在美國,藝術家、作家和其他人展開一系列訴訟,指控 OpenAI、Meta和Stability AI等主要AI公司未經許可,使用他們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來訓練AI系統。在歐洲,歐洲議會提出《人工智慧法》(AI Act),要求企業揭露所有它們用於訓練生成式AI,且受著作權保護的資料。這項規定使AI公司更容易受到著作權侵權訴訟影響,同時強化著作權擁有者在賠償談判的能力。

過度為AI著作權「開綠燈」恐引起社會危機

中國要解決這些問題可能格外複雜。中國法律只准許在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免費使用受到著作權保護的資料。然而,隨著中國法院的判決愈來愈與北京的指示保持一致,為了讓AI公司能更容易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資料,或許法院很快就會開始從寬認定,批准愈來愈多例外狀況

但是這麼做的代價可能很高。長遠來看,放寬AI訓練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數據,以及中國市場可能大量湧現生成式AI內容,最終恐阻礙人類的創造力

從政府到法院,中國當局似乎執著於確保他能在AI領域保持領先,但他們的做法恐導致長久的後果。這樣的法律趨勢恐引起社會危機,例如創意產業出現失業潮、民眾普遍感到不滿,這並非無法想像。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們可預期中國仍會不惜一切代價繼續培植其AI產業。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